在上汽宁德基地总装车间,工作人员正在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车身零部件组装工作(资料照片)。福建日报记者 林辉 摄

东南网11月9日讯(福建日报记者)“数字应用第一省”建设提速快跑、“海上福建”建设乘风破浪、绿色经济发展壮大、文旅经济提质增效、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协同并进……近年来,我省立足特色优势,统筹抓好数字经济、海洋经济、绿色经济、文旅经济等,加速发展新产业新经济,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一批百亿元龙头企业、千亿元产业集群、万亿元主导产业,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

我省坚持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优”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比重从2016年的7.2∶49.6∶43.2调整到2020年的6.2∶46.3∶47.5,初步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特色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

我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大力建设各类创新平台,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孕育新兴产业的新技术研究攻关,通过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来推动企业加速跑,加快推进福建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为我省20年来获批的第二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近年来,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

抓创新不问“出身”。福建的创新企业大量涌现,高成长企业超过4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400家。当前,我省培育形成产值超千亿产业集群20个,规模超百亿工业企业达47家,千亿企业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7家。

我省工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全部工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1712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5746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增芯强屏”取得突破,机械装备产业加快智能化、高端化升级。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福厦泉沿海科技创新走廊初步形成,支撑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创造了全省国家高新区64%的工业总产值,集聚全省83%的高新技术企业、72%的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以及76%的新型研发机构。

我省特色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214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732亿元。我省茶叶、蔬菜、水果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福字号”绿色优质农产品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福茶网”平台上线运行,为传统茶产业赋能助力。

我省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升级。增加值从2016年的12781亿元提高至2020年的20843亿元,破2万亿元大关,占比首超二产。“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全面打响,“一部手机全福游”APP上线运行,入境旅游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5位,福州、厦门、三明列入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福州、厦门、龙岩和武夷山列为“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

特色经济亮点纷呈

培育壮大新增长点

我省数字经济提挡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快推进,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达2.01万亿元,占GDP比重45.7%,5G、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卫星应用、区块链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福建已成为电子证照、无线政务专网、电子政务、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健康医疗大数据、“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等信息化建设领域的全国试点省份。

我省海洋经济持续壮大。我省加快“海上福建”建设,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0年海洋经济总规模突破1.05万亿元,居全国第3位,约占全省GDP的23.9%。福州、厦门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海水养殖和远洋渔业产量、水产品出口额、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等指标居全国首位。全球最大深海微生物库、全球首艘227米深海采矿船、亚太地区最大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等相继建成,汽车滚装船、邮轮型客滚船、海上风电一体化作业移动平台技术国内领先。

我省绿色经济加快发展。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8%的人口、2.8%的能源消费,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GDP,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开展生态产品市场化改革,率先建立统一规范的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速推进,我省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23.4%,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我省文旅经济提质增效。“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扩大,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驶上快车道,武夷山、永泰、武平等7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莆田湄洲岛妈祖文化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景区,福建成为全国第二个实现“市市有5A景区”的省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