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6月2日,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在合肥成立,由省经信厅与科大讯飞联合打造的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携手多家长三角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共同成立的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旨在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实现产业链企业和各行业组织、社会团体间的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进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数字化、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挥电商平台、大数据核心技术和长三角制造网络等优势,打通行业间数据壁垒,率先建立区域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区域产业升级服务平台。“数字化转型大潮下,要获得更大发展,单打独斗已不再合适,借助联盟载体实现合作共赢成为必然趋势。”省经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产业链联盟,打破地域壁垒,形成集聚效应,汇聚优势资源,打造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合作共赢创新体系。
不只是工业互联网领域,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诸多方面,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分工协作持续深化。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目标,沪苏浙皖共同开展产业链研究,完成长三角机器人、新型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产业链研究,针对27个重点断链风险点制定补链固链强链目标和措施。按照“一链一团队”机制,启动民用航空、物联网、数字安防、智能语音四条产业链研究。
长三角内部不同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合作空间大。围绕产业链供需对接,江苏省为沪浙皖等23个省市和省内13个设区市的600多家重点企业协调4000多家配套企业予以配套,我省通过举办对接会恳谈会、组织企业上门集中对接、视频会议对接等灵活多样的形式,2022年开展面向省内和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155场次。南通市(船舶海工)、杭州市(数字安防)、合肥市(新能源汽车)入选全国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聚焦产业链上下游的“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加快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探索形成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智赋能机制、供需精准对接的投融资服务机制和“高精尖缺”人才引培机制,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和政策保障支撑体系。
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是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三省一市认真贯彻落实结对合作帮扶实施方案,深入研究皖北城市对接沪苏浙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政策举措,细化明确结对合作帮扶重点任务和责任分工。皖北结对8市编制完成产业链基础资源图、重点企业名录和产业合作清单,推动地市级层面与沪苏浙发达地区多层次多主体合作。
按照集群化发展方向,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跨区域交流合作,有关方面支持南京市新型电力(智能电网)装备集群和温州市乐清电气集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深化长三角集群间、集群发展促进组织间交流互动与合作对接。加快长三角机器人研究成果转化,围绕工业机器人领域薄弱环节突破,上海市推动新时达电器股份公司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打造全国产化焊接机器人,累计出货量约900台。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市场机制主导和产业政策引导相结合,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强化中心区产业集聚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和统筹发展。沪苏浙皖积极优化创新产业布局,加快打造产业创新高地。
空天产业方面,江苏省全面梳理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现状,摸清底数,建立台账,编制完成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推进遥感卫星应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抢占空天地信息应用的战略高地。未来网络产业方面,杭州市围绕未来网络(6G),启动“中国视谷”建设,成功创建省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技术创新中心、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推动紫金山实验室联合华为、新华三等通信龙头企业,在确定性网络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实现跨2000公里以上距离30微秒时延抖动控制,开通覆盖35个城市的全球首个确定性骨干网络。
我省在类脑智能产业上有较强的科研优势。依托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我省加强类脑智能技术推广应用,合肥中科类脑公司积极参与支撑金山云构建大规模跨域计算集群建设、宿州智算中心项目建设等,类脑实验室博弈智能场景应用项目成功申报科技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
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升级版和实体经济发展高地。不断深化的区域产业合作,正在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汪国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