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节气过后,在山东菏泽单县谢集镇郝庙村的木材加工产业园,带锯机、磨光机等机械轰鸣阵阵,将一方方木料变成了一根根浑圆的“杠子”。

“这边习惯叫‘杠子’,也就是锹把。咱们村做这个行当有100多年了,我已经是第三代。之前全是靠手工,哪有这些机器啊。”42岁的司国彬,带着十几个工人忙活在两条生产线上。截木、锯板、截条、取直、旋圆、抛光……每天生产出的几千根“杠子”,被打捆装袋准备发往远方的市场。


(相关资料图)

在菏泽单县谢集镇郝庙村的木材加工产业园里,工人正在加工木料。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

从纯手工制作到半机械化加工,传统“杠子”产业里里外外发生着新变化。2022年底,司国彬搬进了产业园的车间,生产线占地扩展到1000多平方米。“头上有顶、身旁有墙,生产环境比以前强了不少。”司国彬说,过去都是露天生产,刮场大风、下场急雨,生产线就得停。现在,也不怕客户来加急订单了。

郝庙村党支部书记包芳星说,有了好产业,乡村就有了活力,才能实现美丽宜居。单县谢集镇党委以郝庙村为中心,联合附近行政村成立了片区功能性党委。大家共同建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搭建木材产业共富平台,推动集体、群众双增收。

目前,木材加工产业园已建成上万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像司国彬一样的加工户,有70多家入驻园区。过去生产规模小、生产环境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得到有效疏解。

包芳星告诉记者,加入园区的企业和个体户可以统一购买原材料、统一生产流程、统一定价销售,节本增效多挣钱。“算下来,通过减少采买环节、提高议价能力,我们将产业利润提升了10%左右。”包芳星说,除去偿还各项成本后,去年为村集体增加纯收入超过10万元。

“村里建成美丽乡村,咱就不去远地方挣钱了。今年扩了一条生产线,市场行情还在恢复,一根‘杠子’出厂价四五块钱,咱努努力争取一年卖出去200万根。”已过而立之年的司荣辉,曾选择离家到省城做装修生意,现在决定留在村里接班父亲的“杠子”产业。

木材加工产业园的工人,对木料进行锯板截条。 新华社记者萧海川 摄

在车间一角,记者见到一排新货样品,除“杠子”外,还有锤把、镰把、擀面杖、马扎腿、蒜臼子、筷子等木制品。39岁的包芳星说,加工这些新产品都是利用边角余料。他们还打算在屋顶铺设光伏发电板、收集锯末生产生物质燃料,引入新技术、新手段拉长传统产业链,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发掘产业潜力。

近年来,单县高标准规划建设了22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片区,通过跨村联建,打破了就村抓村的路径依赖,以乡村产业发展为中心,建设集体和群众的共富平台。一根“杠子”带动致富的故事,正不断续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