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7月28日电 题:“活水”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湖北临江小村峒山村的变迁故事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徐海波、王自宸

三伏天里,位于湖北鄂州的峒山村十分热闹。游十里水杉林、看荷花别样红、听蝉鸣声声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到此观光。

峒山村地处鄂州市城区西郊,是一个在湖田中垦殖而来的村落。曾几何时,“一握小船来去稳,半舱菱角半舱鱼”是峒山村村民生活的写照。

“小时候,我们就是光着脚丫在田埂上奔跑,在池塘里摸鱼。”1991年出生的陈川回忆起孩提时光,嘴角不由露出笑意。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虽然开心,但也深知父母十分辛劳,种田、养鱼并不挣钱。和村里多数同龄人一样,他成年后就外出谋生。

峒山村村委会主任占志启告诉记者,2013年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2.1万元,70%的劳动力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妇女、儿童。

“要把分散的资源聚集到一起,推动一滩滩‘静水’变成‘活水’。”占志启说,村里决定引导村民将自家分散的土地流转出来,成立农业发展公司,集中运营管理1万多亩耕地,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道路。

占地500亩的嘉禾水产峒山基地是村里的招商引资项目。走进基地,只见传统的户外鱼塘已被改造成温室大棚鱼塘和种苗繁育基地。基地负责人段冬喜说,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基地内主要养殖鲈鱼、鳜鱼。未来基地还将兴建冷链鲜活水产流通厂、鱼类预制食品加工厂等,形成集种苗繁育、成鱼养殖、鱼类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供销平台,将带动600余人就业。

万亩湘莲基地、万亩虾稻共生基地……在峒山村,像这样的生态农业项目达22家,涉及特色农产品、花卉苗木、新能源等多个产业,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和带动村民增收的引擎。

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容村貌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这几年,峒山村不断进行村湾整治,不仅在村边、路边、水边建成绿化带,还投资兴建垃圾回收转运站、无害化卫生公厕,村民家门口也亮起路灯。

产业兴旺、村美民富,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开始返乡。曾在上海打拼的陈川投入100多万元创办栖客露营基地,开发团建市场;在苏州做文职的段誉回乡当起讲解员,向游客讲解峒山村的变迁;黄伟从广东回到家乡,成立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种大棚蔬菜、搞养殖。

峒山村人气越来越旺。目前,村里常住人口有2300余人,全村60%的劳动力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村民年人均收入增长至3.59万元。2022年,村集体收入突破400万元。

当下,峒山村正积极打造观光、采摘、垂钓、科普于一体的休闲体验农业,推出峒山宴、峒山宿等配套文旅项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