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湖南、湖北武汉等多地发布通知开展新冠病毒抗体检测。1月31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全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介绍北京市即将开展人群血清抗体调查,计划于今年2月至3月完成。
有关抗体检测的相关问题,澎湃科技连线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顾大勇和该院预防保健与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吴明。
(相关资料图)
二位医生均表示,所谓抗体检测,就是抽血测量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有多强。它一是可以检测我们是否感染新冠病毒,这方面的作用和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是一样的。二是判定我们是否已经感染过新冠,以及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体对该病毒的免疫能力,这是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不具备的功能。
但二位医生指出,核酸检测能够“一锤定音”受试者是否感染新冠,但抗体检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没有“标准答案”,不同个体间无法横向比较,所以,抗体检测只有参考范围值,受试者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测量,综合评估抗体状态。
吴明强调,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都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的结果。相对来说,抗体检测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多,这跟机体状态、检测环境等都有关系。
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遗传学博士周叶斌在其微信公众号发文《能按抗体多少来判断感染史,以及决定何时接种新冠疫苗吗?》称,个体的抗体水平差异可以非常大。对于个体,抗体检测结果只能用于定性分析,所以,抗体检测对个体来说只能用于定性,不必想着这个数字是10代表什么,100又代表什么。抗体检测结果高也不意味着就不用打疫苗。
至于什么人需要做抗体检测,二位医生认为,如果大家想对自身免疫力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可以做抗体检测,或者有人在刚过去的新冠感染高峰中没有任何症状,又没打疫苗,想了解自己是否“阳”过,也可以检测。
周叶斌在上述文章中表示:“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设计相对完善也有延续性的血清学调查计划,然后按照科学的研究计划来抽样,测抗体,做分析。在个体上我们不能按抗体多少判断免疫水平,但在群体上,如果有不同时间点的数据,例如看到3个月前抗体阳性率是50%,现在是90%,那就能说现在有免疫防护的比例提高了,再度暴发疫情的风险下降了,即便暴发,严重程度也可能更低。”
[对话]
澎湃科技:什么是抗体检测?目的是什么?
顾大勇(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首先抗体就是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具有保护作用的蛋白质,所以抗体检测有两方面作用:第一,检测我们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这方面作用和核酸检测、抗原检测是一样的。第二,判定我们是否已经感染过新冠,以及一定程度上体现人体对该病毒免疫能力。
吴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预防保健与医院感染管理部主任):没错,我们在感染新冠后5天左右身体会逐渐产生抗体,从分子结构来说,抗体分两类:IgG和IgM。感染初期体内的IgM会逐渐升高,接着IgG也逐渐升高,但IgM的持续时间较短,两三周后就会逐渐消退,后续IgG逐渐升高,在IgM接近消失时,IgG达到高峰,正是有了IgG的出现,它接过IgM的“接力棒”,继续发挥免疫作用。
IgM抗体增高表示人体近期有感染病毒或者急性感染了病毒,所以如果抗体检测结果显示IgM数值较高则证明2~3周前机体可能感染了病毒。IgG增高有两种理解,第一是很早之前已经感染病毒,还有就是我们正处于恢复期感染阶段。所以总结来看,IgM代表感染急性期,IgG代表感染中晚期。
澎湃科技:抗体检测和抗原检测、核酸检测的区别是什么?
顾大勇:所谓抗原就是病毒本身带有的蛋白质,核酸是病毒的遗传物质,所以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都是针对病毒本身的,它们采用直接采集人体鼻腔和咽喉部样品的方式,新冠又是呼吸道疾病,所以这两种检测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可以在感染初期就检测出体内是否有病毒;二是对病毒的捕捉更加灵敏;三是直接针对病毒,检测也更加直接。
抗体的采样方式是抽血,抗原刺激产生抗体,抗体又跟随血液流遍全身,这些都需要时间,而且个体间存在差异性,所以抗体检测也有三个特点:一是时间上具有滞后性,人体感染新冠后至少2~3天才能检测出抗体。二是人体产生的抗体并非百分之百针对新冠病毒,比如可能存在非特异性干扰。三是相较于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它优势在于既可以反映病毒本身,又可以测量人体对病毒的免疫程度。
吴明:核酸检测是检测病毒的核酸片段,抗原检测是检测病毒的蛋白,抗体检测是病毒进入机体后B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所以检测对象不同。
但是我们要注意,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有可能出现“假阳性”的结果。相对来说,抗体检测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多,这跟机体状态、检测环境等都有关系。
澎湃科技:个体有必要做抗体检测吗?
吴明:这主要看我们出于什么目的,比如有人在刚过去的新冠感染高峰中,没有任何症状,又没打疫苗,想了解一下自己是否被感染,可以去查一下。如果显示抗体IgG较高,可能说明曾经被感染过新冠,只不过没有临床症状。
还有就是抗体检测会显示中和抗体滴度数值(GMT)。如果数值较高,代表机体免疫反应较强,反之则代表免疫反应较弱。但是我要强调,一方面中和抗体本身的变化存在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免疫反应并非衡量人体免疫力强弱的决定性因素,我们无法片面地认为免疫反应越强机体的免疫力就越好,发病时长、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体免疫力。
顾大勇:吴老师说得没错,这个就看个体需求了。如果大家想对自身免疫力有一个清晰的把握,那可以做抗体检测,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抗体较高,那至少一段时间内再次感染同种病毒的可能性就小很多,如果抗体较低,可能需要采取补打疫苗等后续措施来提高免疫力。
澎湃科技:抗体检测的时间有要求吗?
顾大勇:没什么特殊要求,平常体检检测也可以,我们医院也正将抗体检测纳入体检项目,如果你自己有检测需求,也可以专门去医院做。
吴明:没错,这个没什么时间和其他条件限制,这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了。不过我要说一点,就是抗体检测不像核酸,“一锤定音”,抗体检测是要在一定时间段内连续做2~3次,综合地评估抗体状态。
澎湃科技:有人疑惑,为何不在当初打完疫苗后做抗体检测呢?
顾大勇:对于为什么现在提出抗体检测,这个确实是大家关心的热点。我认为此时提出抗体检测的原因是:首先,理想状态下的疫苗作用应该是“广谱的”,即它对任何一种病毒都有免疫反应,但事实上我们人体是非常精密的“仪器”,当前疫苗还无法达到“广谱”效果,且当时的毒株正处在较快变异的阶段,所以如果在刚打完疫苗就做抗体检测,可能抗体结果较好,但很难确定该抗体有效针对哪种病毒,也就是说疫苗接种后出现的免疫力不一定就能很好针对接种后新出现的那些变异株。而现在进行的抗体检测,基本可以确定机体内产生的抗体就是针对目前广泛流行的,社会面普遍感染的病毒株,比如说奥密克戎。
其次,这也跟感染范围有关。之前感染人数较少,我们呼吁核酸或抗原检测的目的是尽快找出患者,因此多使用最精准且最灵敏的核酸检测,或者最快捷最便利的抗原检测。“放开”后感染范围较大,检测目的变为评估或测试群体的免疫保护力,这时候推荐抗体检测比较合适。
吴明:打完疫苗体内肯定是存在抗体的,这是一个医学事实,所以那时候检测没有多大意义。现在做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抗体滴度在3~6个月就有可能逐渐降低,这时候检测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机体免疫水平,并对此采取相关措施,比如做好防护,补打第四针等。
澎湃科技:为什么抗体检测的结果很难标准化?
吴明:这个就属于顾老师的专业范畴了。
顾大勇:因为个体间存在着免疫力差异。个体免疫能力的强弱、个体对病毒的耐受性以及个体本身的健康状况等……任何一个因素都具有特异性,都有可能影响到免疫产生的抗体的检测结果,即便两个人的抗体结果数值一样,也不代表他们免疫力相同。所以我们给出的参考值是绝大多数(95%)人群的参考值,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状况。
澎湃科技:既然结果很难标准化,那么应该如何解读抗体结果?
顾大勇:新冠抗体检测主要涉及到两种抗体:IgG和IgM。IgM在免疫反应早期出现,之后下降很快,因此IgM阳性可以辅助判断最近感染过新冠或刚打过疫苗。IgG存在时间持久,一般判断过往感染史或者是否对新冠有一定免疫保护,都是检测IgG抗体。我们医院有购买某种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其参考值为:IgG或IgM<10AU/mL(一种浓度单位)时,为无抗体反应性(阴性);IgG或IgM≧10AU/mL时,为有抗体反应性(阳性)。若IgM抗体为阳性,且IgM抗体结果数值明显升高,短期内的两次检测结果比值超过4倍以上,则考虑可能正在发生感染。
当然这些参考值只能个体纵向比较,即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人一段时间内的IgG和IgM数值变化,不同个体间无法进行横向比较。所以我建议大家如果要观察自己的抗体强弱,可以在一段时间段内做几次抗体检测,然后看看数值是否有变化。
澎湃科技:这是否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顾大勇:我认为不会。此前做核酸其实是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我们要尽可能减少感染面,尽快找到感染者,所以当时出行都需要核酸码,但是抗体检测目前是完全处于自愿的形式,看个体需求。
而且抗体检测不像核酸,要24小时或48小时做一次,抗体的变化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所以一段时间内做1~2次后,短期内就没必要再做了。所以我觉得应该不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吴明:我也认为不会,因为抗体检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看看机体免疫水平如何,这个结果不会产生其他影响,它完全基于自愿,我觉得不会产生类似“核酸经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