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走向深海已成渔民增收的重要选项。


(资料图)

渔民张家盛正月初九就从位于海南儋州的白马井南司码头出海了。他嚼着槟榔,驾驶着一艘十余米长的渔船从码头出发,向大海方向缓缓开去。

白马井镇是海南省儋州市的渔业重镇,白马井南司码头是儋州乃至海南重要的渔港。正月初七过后,部分渔民陆续从这里出海。

和去年相比,今年张家盛他们将多了一个月的作业时间。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海南渔业捕捞出现长达28天的静态管理,张家盛和不少渔民甚至经历了一两周的集中隔离。

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张家盛以上经历或许不再出现。但日趋枯竭的近海资源还在困扰着他们。

如今,海南正在通过“压减近海渔业捕捞强度”,引导渔民“往深海走”等途径以增加渔民收入。

“鱼少了”

从码头出发,行驶二三十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抵达预定作业目的后,张家盛等三人各自分工,向海里放钩。每天,他们从凌晨五六点开始劳作,一直忙到晚上八九点。

资料显示,目前,儋州共有渔船5000多艘,占海南全省2.6万艘渔船的1/5。与其他地方采用灯光和拖网捕鱼的方式不同,儋州渔船以钩捕为主。

这种捕鱼方式,其好处在于钓中大鱼、不损害幼小鱼,属无污染的生态友好型生产技艺,因此每年的全国休渔期并不限制钩捕船出海。

运气对渔民出海捕鱼很重要。运气好时,他们一天可以赚到三四千元以上。相反,运气差时,他们一天只能赚到一两千元,甚至更少。“运气差的时候,收上来的1000多枚鱼钩,只有十几条鱼。”张家盛说。

一天的收入只要在3000元以下,张家盛就会亏本。“柴油费,鱼饵费,冰块(冷冻鱼获)费,人工费,柴米油盐费。”他掰着手指头说,“一天的支出,就有两千块。”由于渔船较小,吨位不足,他们享受不到柴油财政补贴。

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张家盛每天需要考虑全家五口的生计。大女儿正在读中专,两个儿子还在读中学,三个孩子一年支出就是好几万。他“去年的收入,剩下也就两三万”。

其实,除运气成分外,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制在约着渔民的收入。渔业的不断发展,使得近海渔业资源遭到了掠夺性的开采,从而导致资源日趋枯竭。相关调研发现,包括海南在内,海洋渔业存在着过度捕捞、粗放捕捞等现象。

2018年,全国人大财经委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指出,目前,近海的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可持续性造成重大威胁。

“尤其是网拖船,有些网眼太小,比小拇指还小的鱼虾也一网打尽。”张家盛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海洋生物的生存法则。但长期的过度捕捞和粗放捕捞高强度捕捞,已致国内近海渔业种类出现“小型化”现象。用张家盛的话说,现在不仅“鱼明显比以前少”,而且“还变小了”。

根据渔业部门规定,渔民出海捕鱼应用直径超过39毫米的渔网,且拖网捕鱼要远离近海禁渔区。尽管国家严禁使用网目较小的拖网捕鱼方式,一些渔民捕鱼时依旧使用直径不足1厘米的渔网。这种被称为“绝网户”的渔网入水后,随着渔船的开动像扫帚一般横扫所经过的海域。

这些年来,和当地其他渔民一样,张家盛经常更换作业地点,兜兜转转,跑遍了海南四周近海海域,他们中有的甚至还跑到广东海域。有趣的是,广东部分渔船,则往海南这边跑。但他们最后发现,不管是海南,还是广东,近海渔业资源其实都一样。

闯深海

走向深海已成渔民增收的重要选项。然而,由于渔船较小较轻,为安全起见,张家盛一般只会在距离海岸线大约二三十海里处作业。

但只要风平浪静的时候,张家盛还是会铤而走险地把渔船开到五六十海里的海域去。“越远鱼越多。”他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不是渔船抗风险能力低,100海里以外的地方他都想去。

现在,“造大船,闯深海”是海南渔业转型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白马井南司码头,墙上有一块巨大的标语写着“造大船,闯深海,捕大鱼”。

码头边,停靠着几十艘数十米长的大船。陈明发在几年前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斥资近两百万打造的木质大船也在其中。

与张家盛那艘小船不同,陈明发的船上有厨房、卧室,有电视机、有空调,而且遇到风浪仍能安全平稳地行驶。

因为渔船的长度和吨位都足够,陈明发获得了柴油财政补贴,“一年有十多万”。有了这些补贴,他才敢放心地把渔船开到像南海这样的深海去作业。毕竟,从白马井南司码头前往西沙等南海海域有一二百海里,“来回一次,油费就是大几千”。

根据2021年6月发布的《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海南继续鼓励“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不断“压减近海渔业捕捞强度,积极发展外海捕捞,引进和发展远洋捕捞”,同时“严格控制拖网、围网等作业类型”。

目前,海南计划将海洋渔业产业打造成千亿级产业。

和海南一样,沿海各省也在鼓励当地渔船开往深海。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副会长黄宝善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几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远洋捕捞做了大量工作。

但渔船“往深海走”还需要补足相关短板。以海南为例,2022年11月,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力等人在《应用海洋学报》发表题为《海南省现代海洋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的文章指出,海南全省76%的捕捞作业渔船为船长12米以下的小型渔船、功率小,且没有远洋渔船,导致深海远洋捕捞作业能力差。

与此同时,有海南业内人士指出,海南省至今绝大多数渔船还是小型木质渔船,抗风浪能力不强的特点决定了捕鱼的范围只能在近海。

上述文章还指出,海南渔港投资建设不足,支撑深远海渔业发展的岸基专业码头及相关基础设施配套不足,也制约了海南省海洋渔业进一步向深远海拓展。

一个利好的消息是,根据《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海南正在“优化全省渔港布局……新建、改扩建渔港15座”。

*文中张家盛、陈明发为化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