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

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精神病人管理工作

近年来,我镇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防治并重的工作思路,严格责任措施落实,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大幅提高,精神病患者肇事率进一步降低。一是组织机构保障,防治工作有基础。在镇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领导小组,镇卫生院有一名医生负责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每月按时进行精神疾病防治康复和开展精神疾病预防宣传工作,按要求对乡村医生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业务培训,指导乡村医生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年终基本能做到按时上报各种表卡资料。二宣传工作有成效,群众认识有提高。设置了精神病防治知识宣传专栏,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对精神残疾人给予更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保障精神残疾人合法权益,为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社会环境。组织开展了“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大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残疾人事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更深的认识,对精神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新的认识,使人们从旧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了解认识精神疾病,正确看待精神病人,支持理解精神病防治工作。三预防工作重排查,治疗工作有创新。组建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排查和随访管理工作技术指导组,开展了易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排查工作,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精神病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深入排查复核。对于精神病康复工作进行开放式、综合性的管理,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工疗、娱疗、体疗相结合的综合性康复治疗方法,采取住院治疗、门诊治疗、社区治疗、监护小组管理等多种治疗形式进行康复治疗。


(相关资料图)

二、存在的问题

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一是管理理念有待改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管得住,不出事”上,管的目的主要是防范特殊人群再度造成社会危害,考虑问题也是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而较少从如何促使两类人员重返社会这一立场考虑。二是思想重视有待提高。少数单位对两类人员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两类人员管理工作放上重要议事日程,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镇两类人员管理工作仅靠司法所、派出所并肩作战,难以抓出成效、抓出成果。三是帮扶措施有待落实。虽然政策规定两类人员可以享受一定的就业援助、创业扶持、生活救助,但是,在执行起来仍然是困难重重。有些援助门槛太高,符合条件者极少;财政资金投入少,有些有困难;有些优惠政策没有明确的配套措施无法落实。四是宣传教育有待深入。对两类人员服务管理工作的宣传和舆-论导向力度不大,还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对两类人员管理工作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未形成对两类人员存有一颗包容之心的社会氛围,或明或暗的社会歧视仍在挤压着两类人员的生存空间,给他们重返社会制造障碍。

三、下步工作意见

(一)以更新管理理念为动力,从防控型模式向服务型模式转变。如果我们把特殊人群看成是危险人物或潜在的破坏者,对其报以怀疑态度和不信任,从此立场出发的管理模式就必然是防控式的,管理的目的也只是满足管理者的自身需求,而较少会关注特殊人群作为正常社会人的人格需求和生存需求。特殊人群的管理者事实上也是教育者,工作理念决定着他们的未来,要真正把这些特殊人群看作是有用的人,有针对性的提供融入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训练,

增进其社会责任感,为其重返社会创造条件,以服务式的柔性管理代替监控式的刚性管理,并以此理念来检讨现行的监管规定和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以此次机构调整充实为契机,形成特殊人群管理工作合力。将特殊人群管理工作摆上位置,纳入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作为“一票否决”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特殊人群管理专项组的协调作用,建立联合帮扶工作机制,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财政、工商、税务等成员单位,形成整体帮扶合力。加大帮扶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为特殊人群提供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贷款担保、贴息等服务,对现行社保政策无法有效救济的特殊人群给予必要的救助等。

(三)以加强广泛宣传为保障,营造宽容包容的社会氛围。即使重点管理对象和特殊人群能够认真反醒或治疗康复,但是如果社会不能宽容地看待他们,改造效果也不会理想。各成员单位应结合自身职能,以协助特殊人群顺利重返社会为目标,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专题宣传,营造包容的社会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关注,吸引社会慈善资金投入,让特殊人群重返社会真正成为一项全民关注、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爱心接力工程”,全面推动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创新》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