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小小竹排画中游》是一首描写我国江南美丽风景的儿童诗。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光,感觉自己如同在画中游览一样。课文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易激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诗中小竹排顺流而下,“鸟儿唱鱼儿游”表达了作者的欢快的心情,课文对两岸树木、禾苗的描述,饱含赞美之情。

随文章情境展示随时识字

一年级教学识字是重点,同时也很枯燥,为了让学生有兴趣学习我采用了随时识字的方法。在激发情智的时候我请学生欣赏江南的优美风光,引出“江南”i的教学,看看画面上有什么又引出了“竹排”的教学。这样既为后面文章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又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牢牢记住这些字。另外识字教学中我比较重视识字方法的学习。剩下的生字我放手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学习然后交流重点说说自己都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学生可能会用到“加一加”、“看样子”“比一比”“看偏旁”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了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情智,培养有感情朗读

一年级学生还不会有感情朗读,这首小诗语言优美,节奏感强。为了激发学生的情致我在导入之前先请学生欣赏江南的优美风光,使学生产生美感,产生向往之情。在自由读中我让孩子带着任务读,边读边思考:小诗中都写了哪些景色。交流中学生很快就找到竹排、鱼鸟、树木、禾苗等景色。通过想象体会鸟、鱼的快乐,看图片欣赏禾苗、树木的葱郁美。指导学生读出赞美的感觉。精美图片的欣赏,优美诗歌的朗读,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江南,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在孩子的自主、合作、探究中生成课堂

新课标倡导“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出“要发展个性”、“让每个孩子个性化地发展”。我们也

都知道课堂是孩子的,是数十孩子的。我们要促进每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这就要求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的个性差异,在生生的互动中展开教与学。也就是说课堂应在孩子的主动参与中,在孩子的相互合作交流中,在孩子的探究发现中动态的生成。如在上述课例中当有孩子说“我知道江南树很多。两岸树林密。”时,马上有孩子补充说“密就是说树很多。”孩子在课堂上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互动的整体。孩子的思考是自觉、自发、主动的。又如孩子在理解“鱼米乡”时,三个孩子说了三种理解:⑴鱼和米是香的;⑵鱼和米烧好后是香的;⑶鱼和米的家乡。孩子就在老师“你觉得哪个小朋友的说法有道理,为什么?”问题的引导下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说“因为鱼米乡的乡是家乡的乡”。有的学生说“我们这儿是种禾苗的”,有学生补充说“禾苗长大了会长出稻子,稻子加工就成了米;我爷爷家有很多很多的稻子和米;我舅舅家也有许许多多的米,他们还拿到我家呢1还有学生说“我们这儿的河里有许许多多的鱼;我们这儿每天都可以吃到鱼;菜场里每个卖鱼的都有许许多多活的鱼,不像北方只有死鱼、冰冻的鱼。”在孩子的众说纷纭中“鱼米乡”的理解水到渠成,自豪感也油然而生。高潮也在此生成。“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新所倡导的探究学习,也就是思,就是解惑。要开展探究必须有究可探,就要引导学生质疑,要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孩子学会问“为什么”。在上述课例中我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为什么”。再让孩子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去解疑。在这中把读懂课文的方法化于无形之中;在质疑、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多次被激活,课文在大家的讨论、争议中理解,三维目标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轻松地达成。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还是不会有感情朗读,喜欢一个一个字去读,机械而没有感情,我在教学中很多同学都体会到了文中表达的情感却不会用声音表达,可能是我的指导不到位,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