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西北部的延庆区,距离八达岭长城不远的海陀山下,黄绿相间的芦苇荡间,几只苍鹭和红嘴鸥腾空而起,翩然飞过。湛蓝而静谧的湖面上,凤头䴙䴘、赤膀鸭、赤嘴潜鸭等悠闲地在水草间穿梭游过,留下道道水波……
53岁的方春,正骑着一辆自行车在湖区小路上缓行。远远望见鸟,他立刻停下来,左手拿起望远镜仔细观望,右手则拎起10多斤重、配备长焦镜头的相机迅速捕捉拍照。15年来,在这片茫茫湖区,他每天都要绕湖走二三十公里,无数次重复这样的动作,乐此不疲。
这里是北京首个也是面积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北京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73公顷,湿地面积近4000公顷。经过多年的湿地恢复和悉心保护,这里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繁殖,已成为北京及华北地区重要的鸟类栖息地之一。
近年来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护鸟人”的努力,方春便是其中一位。
1996年,曾是当地体育教师的方春,来到野鸭湖工作,2005年开始从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和救护工作。他带领的监测团队,每天不仅需要实时记录观测到的鸟类的数量和种类,将数据发送到京津冀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平台,还要在1000多公顷范围内开展巡查,查看是否有疫源疫病情况,严防有人干扰鸟类活动、破坏其栖息地。
“科研监测工作一点儿都不能含糊。”方春说,“要实实在在地把鸟类行为及状况记录下来,因为这事关生态环境。”年复一年的监测工作,不仅使方春对鸟有了很深的认识和感情,也让他成了远近闻名的“鸟爸”。
如果把“鸟爸”方春放进小说,一定是位能令各方侠士膜拜的高手。方春观鸟,除了凭借眼力,还凭借极其灵敏的听觉,听音辨鸟在方春看来都不是事儿。自然保护区里常常听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在我们听来完全没有区别,可在方春的耳朵里,就如同每人不同的嗓音。“哎,苍鹭的声音!你看它飞过来了。”方春顺着声音的方向看去,两只大鸟正从远处飞来。说话间又一阵鸟声传来,方春迅速调整望远镜朝着近处芦苇望去,只见几只文须雀正在芦苇间鸣叫。短短几分钟内,他就辨认出四五种鸟类。
方春说,他能靠听觉辨认出大部分鸟类,“有些鸟叫是‘叽-叽-’,有些鸟的声音拖得比较长,有些鸟叫是‘咕咕’的声音……这叫声都不一样”。除了听,方春甚至还能模仿各种鸟的叫声。
方春有一个60倍的高倍望远镜,还有一个手持望远镜,这些都是观鸟利器。哪种鸟今年没来,哪种鸟来得晚了,方春心里都有一笔账。与候鸟相伴的日子长了,和鸟的感情也深了许多。“看到鸟到今年这个时候还没有飞到野鸭湖,我心里就着急,它怎么还不来呢?是不是路上遇到什么事了?天天就朝着它们飞来的方向看。”方春说这些时,语气像极了苦苦守候远游儿女的父亲,心中满是牵挂。
我们随他登上高高的观测塔,眼前是一片片金黄的芦苇,偶尔有几支绿头鸭在水面游走。方春指着前方一片芦苇说:“这里大部分是苇鵐,苍鹭一般在那片芦苇里边,白骨顶喜欢在那边栖息……”尽管冬候鸟们大多躲藏于各种植物之下,但是方春总能犀利地找出它们。“鸟跟人一样,认准一片地方就不会老搬家,所以一来二去自然就记住了。”
除此之外,方春还利用周末、爱鸟周、湿地日等节假日,向游人宣讲湿地知识、湿地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他经常为中小学生做公益活动,还常带领他们实地观鸟、识鸟,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从2005年到2020年,野鸭湖的鸟类种类从247种增加到348种,今年更是连续观测到紫翅椋鸟等多种北京地区少见鸟类,这与当地环境提升有着直接关系——野鸭湖10年累计修复湿地面积2万亩,高等植物种类也从357种增加到472种;当地PM2.5、负氧离子、空气湿润度等多项监测数据连续多年持续改善。
“鸟爸”方春希望,能有更多人爱护环境、不干扰鸟类,因为,“咱对鸟类好了,生态环境就好了,对人类也就好了。”
编导 : 米 红
编辑 :栾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