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会接触到有限空间。有限空间狭小、通风不畅,不利于气体扩散。如果不采取风险辨识和通风等措施,极易出现中毒、窒息等情况。如果盲目施救,极易导致事故扩大。当前正处于防汛关键期,高温、强对流天气等多发易发,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处于高发易发期,河南省安委办提醒生产经营单位和公众需加强防范!
生产工作中常常提到的有限空间到底如何定义?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
【资料图】
常见的有限空间有哪些?
常见有限空间有三类:一是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仓库、地窖、污水井/池、下水道、化粪池、沼气池等;二是地上有限空间,如储藏室、酒糟池、发酵池、蓄水塔/池、垃圾站、冷库、粮仓、料仓等;三是密闭设备,如压力容器、烟道、管道、锅炉、反应塔/釜等船舱、贮罐、车载槽罐、冷藏箱。
有限空间作业有哪些风险?
1.中毒事故。有限空间内存在或积聚的有毒气体,作业人员吸入后会引起化学中毒,甚至死亡。引发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的典型物质有:硫化氢、一氧化碳、苯和苯系物、氰化氢、磷化氢等。
2.缺氧窒息事故。有限空间内氧含量低于19.5%时,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缺氧窒息事故。引发有限空间作业缺氧窒息的典型物质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氩气等。
3.燃爆事故。有限空间中积聚的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混合物浓度达到其爆炸极限,遇点火源就会发生燃爆事故。有限空间作业中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有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以及铝粉、玉米淀粉、煤粉等可燃性粉尘。
4.其他安全风险。有限空间内还可能存在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和高温高湿等安全风险。
有限空间有限空间高发事故主要特点有哪些?
1.伤害类型主要是中毒和窒息,引发事故的有毒有害气体以硫化氢、一氧化碳为主。
2.事故发生呈现季节性特点,每年的3月至10月为事故易发期。
3.未落实作业审批制度,作业人员在未通风、未检测的情况下进入有限空间。
4.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对有限空间可能产生的危害视而不见。
5.盲目施救造成的事故扩大现象尤为严重。
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容易有哪些典型错误认识?
1.“我”没有闻到或看到任何危险,进入没问题吧。
2.“我”只是探头进去看看,不是真的要进去。
3.“我”进去就看一下,很快就出来。
4.“我”都检查过了,没问题了,可以不用测试仪器。
5.一旦出事,捏住鼻子、屏住呼吸就逃出来了。
如何进行有限空间安全作业?
1.作业审批。有限空间作业前,审批负责人应对作业方案、人员和设备等进行审批,并签字确认,未经审批不得擅自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2.气体检测和通风。作业前,应在有限空间外对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针对性检测,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和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不合格的,必须对有限空间进行强制通风。通风后,应再次进行气体检测,检测结果合格方可作业。
3.安全作业。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等符合要求后,作业现场负责人方可许可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4.实时监测与持续通风。作业过程中,应对有限空间作业面气体进行实时监测,并持续进行通风。
5.作业监护。进行有限空间作业时,监护人员应在有限空间外全程持续监护,不得擅离职守。
6.异常情况紧急撤离。作业期间,作业人员应保持高度警觉,一旦出现可能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应立即中断作业,撤离有限空间。
有限空间如何施救?
第一步:停止作业,立即上报。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停止作业,作业现场负责人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
第二步:设立警戒,无关禁入。作业现场负责人根据救援需要设置警戒区域,设立明显警示标志,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第三步:防护到位,科学施救。救援人员实施救援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体防护装备。
第四步:安全隔离,持续通风。采取可靠的隔离(隔断)措施。使用机械通风设备向有限空间内输送清洁空气,直至救援行动结束。
第五步:保持联络,轮换救援。救援过程中,按照事先明确的联络信号,与外部人员进行有效联络,并保持通讯畅通。救援人员施救时间较长时,应实施轮换救援。
第六步:出现危险,及时撤离。出现可能危及安全的情况时,救援人员应立即撤离危险区域,安全条件具备后再进入有限空间实施救援。
第七步:清理现场,调查评估。救援行动结束后,及时清点核实现场人员、装备,清理事故现场残留的有毒有害物质。尽可能保护事故现场,便于后续事故调查及救援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