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一名刚毕业参加工作的办公室文员,她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一直深受领导及客户的重视和喜爱,然而进入工作单位后她下班时总是担心门没有关,每次下班前都要反复检查,有时走到一楼了,担心没有关门,又要折返回去检查一下,开始时只觉得自己这种行为没什么,可能是比较谨慎而已,后来这种情况愈发明显,每次出门检查10几遍,明明知道自己已经关了门,仍不放心,总是担心如果门没有锁该怎么办,脑子里反复想着门没有锁的事,虽然说服自己不要想了,但自己想制止也制止不了,甚至有时已经走到家门口又要折返回去公司检查门是否关好,现在让其痛苦的是每日出门花费了她大量的时间,每天出门都在自己与自己作斗争,有时1-2个小时都没办法顺利出门,近一月因反复检查门锁经常迟到,让其痛苦不堪。”

在日常生活中,“强迫症”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有时多洗一次手,多检查一次煤气开关,便会被戏称“强迫症”。那么到底什么是强迫症呢?

强迫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维度: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强迫思维具体指的是那些会反复闯入,持续出现在患者脑海当中的想法,包括一些观念、联想、回忆、甚至是冲动,例如一直觉得自己的手很“脏”,怀疑自己出门时没锁门,看到一个事物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情景等等。如果症状相对较轻,不太影响日常生活,就无需特别关注。但对于有些人来说,程度很严重并且难以控制,会因此感到明显的痛苦和焦虑。[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之相比,强迫行为更容易理解一些。强迫行为是患者会反复做的一些具体的行为或刻板的仪式化动作。最常见的强迫行为可能就是反复洗手和检查。有的强迫行为则较为隐蔽,比如说默默祈祷,计数。患者通常通过执行强迫行为来缓解由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和痛苦。相对而言,较严重的患者也会因为难以摆脱强迫行为而出现明显焦虑和痛苦[1,4]。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出现强迫思维、行为,或两者都有,并不代表一个人就患了强迫症。除了上述症状之外,强迫症的诊断还需要满足下列条件:强迫症状的出现是持续一定时间的,在一天中大约占据个人生活多长时间?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这些症状是否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痛苦,或者是否损害了他们的社会功能?包括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4]。强迫症的平均发病年龄约为20岁,其中男性稍早于女性,但是女性的患病率稍高于男性[1]。业内专家于2019年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国国内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CD加权终生患病率为2.4%,加权12 个月患病率为1.6% [2]。

为什么有些人会得强迫症呢?强迫症的发病原因是较为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等[1,3,4]。鉴于篇幅,简单介绍几个主要因素。首先,强迫症具有一等程度的遗传性。强迫症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4倍,同卵双生子都患有强迫症的概率约为65%~85%。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说,强迫症与脑部某些神经元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例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社会心理因素也对强迫症的发病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部分强迫症患者原本就具有追求完美的个性,自我要求高,注重细节,害怕出错,处理问题方式可能不够灵活。另外,当生活、工作环境发生变化,例如面对压力较大的生活事件,亲人离开等,这些不良事件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可能引发强迫症[1,4]。

对于强迫症,有哪些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呢?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三种: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方面,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有抗强迫的作用,如舍曲林、氟伏沙明、氟西汀等目前是治疗强迫症的一线药物。一些常用的抗焦虑药物,如阿普唑仑,艾司唑仑等可以与SSRIs联合用药。在强迫症的急性期,患者需要服药10-12周左右,如果效果显著,接下来的1-2年即为巩固和维持期,如病情稳定可以适当减药[1,4]。心理治疗可以作为强迫症治疗的辅助手段。心理治疗的流派多种多样,认知行为疗法(CBT)是广泛使用的心理治疗方式[1,3,4]。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师帮助患者一起找到引起他们反复出现强迫性思维的原因,往往是患者对于强迫症状重要性的不适当的认知评价。通过调整患者的认知,并进行循序渐进的行为暴露和反应预防,帮助患者学会逐步忍耐焦虑,以此减少强迫行为,消除焦虑情绪,更有效地配合医生的药物治疗。最后,强迫症的物理治疗主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深部脑刺激(DBS)和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等,研究表明这些物理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疗效,但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予以支持[1,3,4]。

那对于小王的情况,具体应该怎么办呢?首先了解到小王的性格温和,要求完美,平时工作必须按流程要求做。结合她的性格特点、工作需求可为小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经过治疗小王再次恢复了之前的利落,往日的笑颜。

心理医生提醒大家:强迫症可以是反复关门,反复洗手,也可以是反复计数,还可以是想到白,立马想到是黑等强迫性对立思维,也可以是总是怀疑事情没有做好,怀疑别人杯子里有东西等强迫性怀疑,甚至是为对抗存在的强迫性思维而做出的反复检查、验证等,如以上痛苦和烦恼长达三个月以上,建议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

参考文献:

1.郝伟,陆林.精神病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Huang Y,Wang Y,Wang H,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Lancet Psychiatry,2019,6(3):211-224. DOI:10.1016/S2215-0366(18)30511-X.

3. 刘雨薇,程亚玲,王婷婷,刘洁,韩海斌,王璐,田博.儿童青少年强迫障碍的治疗新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2,22(01):58-63.

4.闫俊,李凌江,季建林,司天梅,魏镜,郑毅,张亚林,何燕玲,赵旭东,张伟,孙学礼,于欣.强迫障碍诊疗概要[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04):308-320.

作者信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理医学科 黄啸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