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入夏以来,哪些人群是中暑高发人群?为何会发生中暑?如何降低不同人群中暑的发生率?

近日,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疾控中心环境卫生科副主任医师张江华。“每年6-9月,上海市疾控中心都会对全市中暑人群进行监测和风险评估,从今年6月至7月下旬的监测数据显示,从性别和年龄上看,50-59岁男性为中暑的高发人群;从职业上看,多为建筑工人、离退休老人等。今年绝大多数中暑人群以先兆中暑和轻症中暑为主,重症中暑的热射病约占全部中暑病例的18%。”

张江华介绍,根据临床表现的轻重,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先兆中暑的症状比较轻微,一般只有疲累乏力、多汗以及口干等情况。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皮肤灼热、血压下降等情况。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三种情况,其中热射病最为严重,患者会出现体温调节功能失效,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脏器衰竭,危及生命。

张江华分析,根据2018-2022年这五年上海的中暑监测情况来看,50-59岁人群占比19-36%,60岁及以上老人占比达到10-35%。20-29岁人群中暑的比例出现了持续的下降,2023年,20-29岁这部分人群中暑的比例目前不足10%。“从2023年监测情况来看,中暑的老年人占比较2022年有所下降,这项监测工作还将会持续到9月底。”

老年人为何会成为中暑的重点人群?张江华表示,老年人本身生理机能退化,体质相对虚弱,散热功能差,对温度改变的感知和响应也会变得迟钝,还有可能伴有基础疾病,在高温天气下会更容易发生中暑的情况,如果是体力劳动强度相对大的老年人群,更容易发生中暑。

此前澎湃新闻报道,瑞金医院在2022年接诊了一例在健身房出现热射病的病例,对于这类室内中暑病例,张江华表示,其实,每年上海都会发生室内中暑的病例,也是离退休老年人比例较高,不舍得开空调,此外还有一线的工人、农民等。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室内中暑占据1/4,与往年持平。

“拿一线工人来说,这类人群中暑往往发生在工作环境中,如果没有良好的通风降温设备,工厂里面又是高温、高湿环境,体力劳动强度大的话就很容易中暑。”张江华说。

张江华强调,对于一线工人来说,工作环境中需要保持凉爽,宜穿着反光衣服和放置冰袋的冷却背心等,及时更换被汗水浸湿的衣物。水杯随身带,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证足够的饮水量;在中等强度作业活动中,应每15至20分钟喝1杯水(200ml-300ml);应在口渴前喝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及时摄入含盐和矿物质的餐食和饮品,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

用人单位合理安排户外作业时间,尽可能将高温暴露较多的工作安排到一天中较凉爽的时间;户外作业人员应定时休息,可在高温时段采取轮班制度,尽可能增加作业人员休息时间与频率;休息应在阴凉处或有降温设备的场所进行,休息室,除了配备电扇外还要配备空调,一般来说高温环境下,当室温超过32.2摄氏度,电扇无助于减少中暑的发生,这时候就需要开启空调或者洗澡,来避免发生中暑,同时休息室内也要配备电解质饮料、体温计和急救设备等。

另外,对高危职业人群加强健康宣教,预防职业性中暑。减轻劳动强度,放慢劳动速度,若出现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即移至阴凉处休息,适量喝水降温;病情严重应即刻就医或呼叫救护车。

最后,还要做好定期健康体检。户外作业人员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宜定期进行常规职业健康检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严禁患有慢性肾病、未控制的高血压、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未控制的糖尿病、全身瘀痕面积≥20%、癫痫等人员从事高温作业。

而对于一般人群,张江华解释,要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预防中暑,一在“穿”方面,要尽可能穿浅色宽松、透气吸汗的衣服,出门也记得要做好防晒,用防晒霜、阳伞等,减少紫外线照射;二是在“吃”方面,要多喝水,夏季高温天饮水量往往要达到平时的1.5倍,且要保证少量多次的喝水,不能一口气喝很多水,在运动后也要补充淡盐水,多吃水果蔬菜,少吃难消化、油腻的食物;三是在“住”方面,高温天室内开设空调一般26℃、湿度保证在60%以下,避免长时间在空调房。每天要对室内进行通风,早上和傍晚的时候可以进行开窗通风;四是在“行”方面,减少室外暴露的时间,尤其是避免在高温天的正午时间外出,如果要在室外,也要尽可能选择阴凉处活动,减少体力消耗。

另外,张江华表示,值得一提的是,不要把孩子和宠物等留在车内,如果室外车辆暴晒的情况下,车内温度可能会达到70℃以上,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发生死亡风险。

(来源:澎湃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