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兆慧 陈亚梅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玉婷日前表示,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3月15日,记者在走访社区和商圈对“小修小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发布原来街边常见的“小修小补”商贩变得十分难寻,记者多方找寻,找到几个“小修小补”摊位,得以一探他们的现状。


【资料图】

隋大爷正在修鞋

修鞋匠辗转多地才找到固定摊位

腿上放了一块厚厚的布,右手拿着锥子用力戳着鞋底,左手摁着鞋子,一双手布满了老茧……63岁的隋师傅正在给运动鞋的鞋底缝线,以增加鞋子的牢固度。记者在李沧区中南世纪城一期的灯具店屋檐下一角找到了隋师傅的难位,一张小桌子、两把椅子、两个板凳、一个储物的小三轮,就是推位的全部设备。摊位在风口处,隋师傅为了御寒,戴了帽子,冲锋衣内还穿了一件皮衣。

坐在摊位旁等待着隋师傅修鞋的杨大叔说:“皮鞋的后跟有些脱线。鞋是真皮的,不舍得扔,幸好家附近能找到修鞋的地方。现在找修鞋的地方不好找。”隋师傅麻利地把鞋放在修鞋专用的机器下,一只手摇着手柄,另一只手拿着鞋子在机器上挪动着,鞋后跟缝完线后,拿一把剪刀把线头修剪一下。杨大叔拿起鞋看了一眼满意地说:“这又可以多穿几年了,师傅需要几块钱呀。”隋师傅说:“最起码能多穿一年,两块钱就行。”

隋大爷正在修鞋

隋师傅家住城阳,每天要坐半个多小时的公交往返于城阳和李沧修鞋摊位之间。他来到中南世纪城有三年时间了,2016年之前,他一直在市南区大润发超市东边的墙下修鞋,那时和他一样在那修鞋的师傅有十余位。2016年,城市管理升级,马路边不让摆摊,必须退路进市,隋师傅觉得成本太高就没租店铺。2016年到2019年,他辗转了多处才找到如今的地方得以有了稳定的摊位。因为在灯具店的屋檐下摆摊,所以每个月还要付给灯具店租金,灯具店的老板觉得隋师傅年纪大且不容易,租金要得很低。隋师傅每天上午接近11点到达摊位,下午4点半回家。“一天赚不到多少钱”,隋师傅说:“今天活挺多,一个接一个,像今天这么多的活不是很常见。这个小区有四期共有差大约两万常住人口,我本以为会有很多顾客,没想到远不如之前在大润发的收入,那时候我大年三十还要修鞋,一直有顾客找我修鞋。”

隋大爷正在修鞋

“我昨天那双换鞋底的鞋修好了吗?”正说着,一位中年女顾客前来问道。

“修好了,你看一下,修完又能穿几年。”隋师傅自豪地说到。

“修得很好,这价格也在这呀,100块钱一双鞋底,太贵了。”女顾客说。

“这个价格不算贵了,鞋底的进价就贵,在市里换同样的鞋底得150块钱。”

“现在修鞋的越来越难找了,年轻人不想学这个手艺,老年人没有合适的地方摆摊。整个中南世纪城就只有三个摊位修鞋,现在也只有我一家摊位固定时间出摊,生意也还是不好,感觉现在的年轻没有修鞋的习惯,修鞋的多是中老年人。”隋师傅说。

隋大爷正在修鞋

在探访期间,不断有人来修鞋,记者发现隋师傅的收费整体不高,缝鞋后跟2元,给运动鞋鞋底缝线一双20元,高跟鞋大改小10元。有的顾客拿着开胶的鞋子找隋师傅粘,他粘完后没要钱,“下次有需要再来就行,粘的地方也不多,不要钱了。”

店面租金高,一年就赚1万多元

开在西海岸新区长江路街道王家港社区门头的改衣坊,不到10平方米的店面里堆满了东西。店主刘红珍告诉记者,她从事改衣服20多年了,2021年8月底她租下了这个门头,一年的租金2万元,物业费电费每个月要交近100元,靠着自己的手艺赚点小钱。“这个活需要耐心,是个辛苦活,赚不来大钱。”她告诉记者,自己要价很低,碰上社区的老人,她更是会给些优惠。“第一年挣了大概1万多元,买机器和布料等于回本了,第二年等于天天挣点生活费,干这个行业,也是挣个生活费辛苦钱。”

刘红珍正在熨烫裤子

改衣服本来就是小本生意,租金给刘红珍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房租对我来说还是挺有压力的,刚开始房东告诉我要2万4千元,我当时想就做个小修小补的,这租金太高了,吓得我不租了。但后来一想,觉得这个地方附近都是居民区,也没有改衣服的店,在大街上走路都能看见,活肯定就不能少了。我就跟房东讲价到了2万元,租下来了。要是房租还能再便宜个几千元,还能少点压力。如果没有更好的工作,我就先干着,但如果涨房租,我就得考虑考虑了。本来利润就低,涨房租就不太划算了。”刘红珍说。

今年40岁的刘继红已经从事了近20年做衣服、改衣服、修裤角的工作了,之前她在十梅庵路的一个小平房内工作,3三年前搬到了大枣园路的商铺。刘继红的店名为“继红高端服装定制”,虽然店名是高端服装定制,但是门口还有一个小招聘上写着“修改衣服、服装定制、修裤角、换拉链、改大小”。打扮时髦的刘继红说:“很少有摊位或者店铺只做修衣服、改裤角,这些利润少,租一个店铺就需要很多钱,所以就在一些做衣服的店里还接改裤脚的活。现在做我们这行的同行越来越少了,不少人都转行了,年轻人学裁缝的少,好多顾客说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改裤脚的地方。”

小修小补难寻,鞋子衣服坏了只能扔

记者探访时发现,在社区和商圈里很难找到这类小修小补的摊位。在美团上搜找修鞋,搜出来的大部分是洗鞋店,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修鞋店面,门头也十分老旧,一看就是有年头了,改衣店相对多些。

“已经很多年没有修过鞋了,感觉小时候家附近有不少修鞋的小摊位,现在很难找到修鞋的摊位。”家住在崂山的袁小彤说,“有时鞋子开胶了,自己修一下,修不好就只能扔掉。还是希望多一些这种修鞋的小摊位,能够便利居民的生活。”

“家附近的修鞋的不好找,好不容易找到了这个固定在这修鞋的师傅,家里的鞋子拿来修修还能穿,衣服拉链坏了也能修好。”在中南世纪城隋师傅摊位前修鞋的女士说道。“高跟鞋的鞋面还很新,就是鞋跟有点磨损,不舍得扔掉,拿来换个鞋跟还能再穿几年。”

刘红珍开的改衣坊,给小区居民带来了很多便利。“这店没开之前,我找个修裤脚的地儿可麻烦,一般在商场里面有个改衣点,离我家最近的商场坐公交也得二三十分钟,有时候衣服要急着穿,跑那么老远去改衣服挺耽误事儿的,也不方便。”家住西海岸新区王家港社区的赵瑞叶说,“自从社区楼下开了这家改衣坊,我再也不用跑大老远到商场里面去改了。”

同住在这个社区的李奶奶是改衣坊的常客,“我年纪大了,老花眼,引不上针了,裤子长了、肥了的,我都过来叫她给我改改。”

“大娘,8块钱。”

李奶奶从口袋掏出一个透明塑料袋,里面卷着零钱。“8块有点贵了,我以前在街边都五块六块的。”

“那行,您给5块吧,穿着好再来呗。”李奶奶告诉记者,“20多年前,大集上、市场边、商场附近很多修鞋、修拉链、修裤脚的,这几年越来越少了,我不会上网,找不到改衣服的店,就自己在家里缝缝补补,也弄得不好,有时还把衣服都弄坏了。”

张女士是住在附近长江瑞城小区的居民,以前每年她都会收拾出许多不合适的衣服,扔掉又觉得可惜。但自从家附近有了改衣坊,她的衣服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了。“这衣服要是不改,尺码不合适,根本穿不了。像我的一些秋衣秋裤机洗之后就缩水了,又短又瘦的,成了一次性的了。没想到改衣坊还能给衣服加长、加肥,改了之后合身多了。内衣穿在里面也看不见,还能多穿好些日子呢!”

专家建议社区试点,设置惠民网点

为什么小修小补淡出了我们的视线?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逯进说,“很多城市这些年在努力提升城市品质,这对城市环境是有要求的,所以个人经营的小修小补摊位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而小商小贩们,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收入还是比较低,他们很难去租个正规店面。”

当然,这也跟大家消费观念的改变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商贩本身也没有形成在市场当中极强的竞争力。很多消费品,购买成本也比较低,加上现在电商如此繁荣,有时顾客买新的,比修补旧东西的花费可能高不到哪里去,但是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务相对有保障。这也压缩了小修小补的生存空间。”

虽然如此,但市民对修鞋、修拉链、修补主衣服,确实是有需求的。如何才能让小修小补有序回归?对此,逯进建议,“街道或相关政府部门,可以有序引导。把这些小修小补的商家统一规划到一个片区,设置一定规模的经营场所,比如,社区可以拿出一定空间来定向招租,包括改衣、修鞋、洗衣等服务。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既可以增加就业安置,又能提升社区的服务功能,还是很有意义的。”他认为可以选择居住户、租户较多的小区,先小面积试点,再大面积推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