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网5月14日讯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以来,市北区围绕“转作风、提能力、促发展”,大力培育“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倡树实践实干实绩导向,把各项工作成效作为检验活动成果的重要标尺,为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筑牢根基。

市北区拥有109.7万人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800余所,近年来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此,卫生健康局牵头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区,创新实施中医药服务“一核+双驱动+三提升”新模式,进一步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增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化中医药体系建设,打造“中医药联盟”核心

强化组织领导,加强顶层设计,立足辖区拥有龙头医院、主城设施便利、老年人口多等特色,创新打造中医药服务新平台。以市中医医院(海慈医院)为龙头,驻区125家中医药单位及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市首家中医药联盟,制定三年发展规划和年度人才培训计划,集聚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加强交流合作,促进融合发展。组织实施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产业等6项行动,建立专题调研、现场推进、推广创新等10项机制,落实“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防治结合”的工作要求,切实做优做强中医药服务。

创新搭建中医药载体,驱动“产业发展+人才建设”双效应

驱动中医药产业发展。区委区政府强化引导扶持,将中医药纳入“集聚区+创新园”的支柱型产业建设,坚持产业、市场、园区、资本、政策一体化谋划和培育。规划打造国际大健康产业集聚区,现已建一期核心区,与西安杨森、伊藤忠、首都医科大学等20余家跨国企业和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21年6月,百洋医药在创业板上市,中成药及中药饮片每年销售额达3亿元以上。打造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一期已投入使用,入驻行业龙头和高成长型企业49家,吸引通德厚生健康等高端企业集聚发展。加大产业基金资本运作,区国有公司融汇集团参与投资控股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探索打造中日韩中医药产业交流中心。推进中医药东西协作,引导药企收购陇南等地区价值1000余万元优质中药材,推动中医药产业特色化、全链条发展。

驱动中医药人才建设。以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为重点,加大中医类别医师招录力度,招收引进中医药人才80余人,鼓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西医学习中医48人,挖掘筛选民间特色中医药人才并考核39人,全区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位列全市第一。建立跨院中医名师带徒制度,组建“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区”的区中医药人才智库,开展中医专家讲座、中医研讨等活动30余次,设立每月中医论坛,邀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授课,带动中医学科建设,强化人才驱动服务实效。

聚焦中医药服务需求,实施“基础能力+服务质量+文化普及”三提升

实施基础能力提升行动。结合中医药服务建设布局,按照“群众需求、分布实施、逐步到位”原则,健全“龙头—支撑—主体—基础”四级中医药服务网络,即以青岛市中医院为龙头,8所一、二级中医院为支撑,2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馆为主体,624所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科医疗机构为基础,推动9所中医院与210所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方便中医药服务群众。以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为重点,科学精准规划,2021年新建中医药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个,打造中医药“15分钟服务圈”。

实施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拓宽中医药服务模式,创建集中医诊疗、中医养生、中医康复、健康管理、“治未病”为一体的国医馆和中医养生馆,打造创建市级国医馆14个、区级中医养生馆14个,培树市、区级中医专病(专技)门诊10个,挖掘传统中医技术10余项,带动提高区域内中医药服务吸引力。组织开展65岁以上居民和0-3岁儿童中医体质辨识,2021年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量13余万人次,同比增长13%。

实施文化普及提升行动。建设中医药文化阵地,实施中医药文化普及提升行动,在青岛北岭山公园打造青岛百草北岭研学基地,打造集“教育科普、农耕体验、手工制作、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每年10月22日举办“市北区中医药文化节”,实施“30+100+N”中医药服务,在10个大型广场举办30场中医药义诊服务和宣传,依托87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健康讲座100堂,全区中医药机构提供免挂号费、免煎药费、送中医健康处方等综合服务。积极开展中医健康教育,组建中医药宣讲团,举办健康教育和义诊服务100余场,各项活动惠民服务10万余人,充分满足群众中医药服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