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迎雪 王涛
幽幽苍翠草木生,青岛百合已绽放。
2023年6月2日上午,“青岛百合生态保护与研究利用试验基地”在即墨正式挂牌,距离1897年发现和命名青岛百合,时光已经走过126年。
(相关资料图)
自从半岛全媒体刊发“苏醒的青岛百合”系列融媒体报道,相关喜讯不断传来。在西海岸新区的实验室中,青岛百合已从5株母本扩繁到20万株组培苗,这是实验团队迈出的一大步,也是这座城市努力的“结果”。这两个多月,青岛百合不仅迎来盛花期,也引起更多部门和专家学者、民间力量的关注。从小学生到八旬老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青岛百合的“重生”中来,随着力量在不断聚合,让青岛百合的绽放增添了更多“自信”。
6月2日,在即墨瓦娄山,青岛百合“花王”盛开。
>>>在实验室
两年扩繁出20万株组培苗
3月23日,本报相关报道发出后,青岛琅琊神草农业科技公司联系到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周长娥,表示他们正在做青岛百合的组培实验,之前从未对外。
20万株青岛百合放在实验室内
5月11日,记者和周长娥来到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进入青岛百合“恒温培养区”,成千上万个玻璃瓶子被整齐摆列在实验架上,每一排前头都有清晰的日期记录与备注。“说实话,我们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青岛琅琊神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鸿健介绍,当初他们很清楚组培技术投入成本高,对于人工、环境等都是不小的考验。
6月1日,周长娥前往兔子岛,查看青岛百合长势。
2021年6月,正值青岛百合盛开季节,孙鸿健和公司技术人员在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徐立强的帮助下,取得5株青岛百合拿回实验室做母本。两年间,在经历了无数次扩繁之后,成长为20万株组培苗。
青岛百合组培幼株
“恒温培养区”实验室对面便是“接种区”,两名技术人员正在埋头对一批“1岁”多的青岛百合进行第二次分株,高温消毒完的镊子将培养基中的百合幼株提取出来。
技术人员进行分株
“这个东西培育起来并不简单,需要专人悉心照料。”孙鸿健的妻子孙彩华也参与其中,“这个就是从最初的母本上拿下来的第一代,在实验室里已经两年了。”孙彩华介绍,一开始他们把青岛百合鳞片剥离出来,切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然后放在培养基里,让它长出新的小鳞片,长成米粒大小后,再一个个切分开进行扩繁,一遍一遍扩繁,它的扩繁比例是1:3,3个月扩繁一次。
孙彩华展示照料两年的青岛百合实验室组培成果。
“这是经过三次切分,已经在瓶子里长了7个月。”孙彩华介绍,他们会将大的球茎挑选出来入冷库,低温休眠80~90天,休眠期结束之后大的球茎可以直接催芽,催芽以后播种。大小规格不合格的,他们再放到培养基中继续生长,直到规格符合要求,再次进入冷库进入休眠期,后续用来催芽。
进入设备区,孙彩华将瓶子清洗完,小心翼翼检查着每个瓶子底端,然后放进灭菌设备进行再处理,以确保无菌的生长环境,一个小瓶子便是组培育苗的生长环境,因此温度、湿度等尤为重要。
孙彩华有个笔记本,上面详细记录了每一批青岛百合的分株时间,“它们就像是我的孩子一样,这两年来,日日夜夜都牵挂着,全靠摸索。”
“因为前期没有经验,看到《半岛都市报》的报道后,知道专家团队也在做这个事情,确实是找到了方向。”孙鸿健表示,他们的组培育苗取得一定成果后,起初并没有实验移栽,所以并不知道真正的成活率,对于下一步的实验和计划也陷入瓶颈。因此他们迅速联系到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即墨实验基地盆栽的青岛百合
>>>在田间
幼苗大田试种长势良好
从实验室出来,孙鸿健带领记者前往基地大棚。
“这是我们把实验室内的青岛百合组培苗放在穴盘中长出来的幼苗。”孙鸿健端起来两盆青岛百合幼苗告诉记者,实验室组培苗经过催芽,如今在穴盘中长势较好,“基本上90%以上成活率,后期还将继续种植观察。”
西海岸大田试种的青岛百合
“总体来说,第一阶段的组培育苗算是取得了进展,第二阶段组培苗移栽苗床、第三阶段推广大田种植,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未知数,总体很有信心。”孙鸿健告诉记者,今年底前,他们计划将青岛百合组苗移栽到苗床中,实现3万株到7万株的种植。
孙鸿健带领记者前往刚翻完的土地,这是大田试种环节,也是最关键的部分,因为担心染菌对青岛百合生长不利,他们购买30多万元的生土。青岛百合喜阴,他们为此特意搭建了遮阳布,安排专人整土,深翻2到3遍。
5月13日,工人们在大田内移栽了青岛百合幼株。5月22日下午,孙鸿健给记者发来照片,他们在大田试种的5500株青岛百合组培苗,目前长势良好。“长势超出预想,可要开花最起码要等3到5年时间,后续青岛百合能否适应大田种植?存活率如何?都还是个未知数。”孙鸿健说道。
西海岸大田试种的青岛百合
孙鸿健表示,他们对于青岛百合的研究处于初步阶段,毕竟大部分还是在实验室内,只能作为部分样本。他在本报前期报道中也注意到市民对青岛百合的研究与种植,所以后续有机会将联系市民开展合作,将青岛百合的各种生长特点与环境做好专业的实验报告与数据分析,为后续开拓性研究奠定基础。
“说实话,通过这次实验确实是让我感受到了,单靠企业、单靠市民都不行。通过多方融合式的推进,既有专家意见指导,又有企业的力量参与,才能真正拯救青岛百合。”孙鸿健说道。
“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愿意做青岛百合的种植研究,因为生长周期确实太长了,并不像是单一的种植粮食或者经济作物,很快就有产出。”孙鸿健很清楚,一株青岛百合从组培、种植到开花最少需要5年时间,这也就是意味着前期需要大量投入,并不能很快见到效益。
青岛百合崂山内生长环境
>>>在海岛
百合“移民”一年已复壮
“有了企业的参与,我们农技人员也有了更多信心与底气。”周长娥告诉记者,她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株青岛百合组培苗,有望扩展更多的青岛百合生态保护与研究利用试验基地,通过企业的科研力量与产业化开发。
6月1日下午,记者跟随周长娥坐船前往兔子岛,去看望2022年5月份安家海岛的22株青岛百合,“岛上有半阴坡林下地带,适合青岛百合生长。这一年来,青岛祥泰农业公司志愿者经常去查看青岛百合的生长状态。”
周长娥给大家介绍种子发芽情况
“它们比驯化的盆栽青岛百合更粗壮,可见顽强的生命力。”周长娥告诉记者,去年刚移栽的时候,这些青岛百合状态很不好、杆细叶枯,现在不仅含苞待放,甚至还有种球繁殖出小幼株,体现青岛百合已经完全适应在海岛生存。
市民纪群尚父子,实现了青岛百合的盆栽实验,所以当初他们把室内盆栽移栽到海岛上,也有个别学者质疑,认为是实验成果的倒退,并担心百合生长状态。如今看到移栽的青岛百合长势较好,周长娥心里也有了安慰,后续还将在兔子岛开展多项青岛百合拓繁实验。
周长娥查看兔子岛上移栽的青岛百合
3月19日发布驯化繁育的3株青岛百合,4月28日发布一株缀化的青岛百合结了18朵花蕊,5月8日棚室内越冬的盆栽青岛百合陆续盛开,5月16日巡山野生百合……周长娥视频号是“青岛百合种质量资源保护”,其中详细记录了青岛百合各个生长周期的照片和视频,包含播种、扦插、分株、授粉、收种、采收等,留下了第一手研究资料。
兔子岛上移栽的青岛百合
“在专业研究之外,后续有望成立一个青岛百合志愿者团队,可以吸纳市民、企业等爱花人士共同参与、抱团发展,守护好青岛百合。”周长娥说道。
“用播种的方法来扩繁青岛百合,这是前所未有的尝试,好在结果令人欣慰。”周长娥向记者解释,播种下的青岛百合种子并不像其他植物一样迅速发芽,而是在地下膨大长成小球,如豆粒般大小,半年甚至一年后才能发芽。因此,她特意多次检查前期播种下的种子,大部分生长状态良好,没有地下腐烂。
3月17日,周长娥播种下的4000粒种子和扦插的224株青岛百合鳞片,截止到6月2日,播种的种子成活率90%,扦插的鳞片成活率99%,特别是扦插的鳞片已经肉眼可见其嫩芽。
青岛市植物园移栽的青岛百合,日前已经现花蕾。
>>>在民间
百合和香菜小院共生
在青岛,还有很多市民关注着青岛百合的生长,在过去两个月时间里,植物研究学者于涛带领记者走访了多户市民。
玫瑰、芍药、牡丹、虞美人……5月24日,在市区一处小院中,青岛百合和多种植物花卉“做邻居”,旁边还有香菜和小葱。小院的主人是石建平,他家中盆栽的青岛百合已经盛开,最老的种球已经50多岁。
石建平首次盆栽百合开花
石建平介绍,三十多年前,他的父亲曾在小院中种植青岛百合,父亲去世后,他继续在院内种植青岛百合。“真正的盆栽不能只种一棵,最起码四五棵放在一起,实现一种群落式生存。”石建平认为,“这种百合能够以城市命名,自然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应该被悉心照料。”
即墨瓦娄山上的青岛百合“花王”
美叶梅、青岛百合、岩上杜鹃、红山茶……在距离石建平的小院不远处,一座居民楼的边角有个居民自建的“口袋花园”,青岛百合也在这里扎根。日常打理这处“口袋花园”的张戬,今年79岁,退休后在朋友介绍下认识了青岛百合,于是开始尝试种植。
“可谓是油绿泛黄,含苞欲放。”于涛告诉记者,青岛市植物园去年移栽了青岛百合,共有53株。记者跟随于涛到实地观察,近20株青岛百合已经现花蕾。“在这里能够生存下来,那么在青岛其他山头公园也是有希望的,但前提是要选择适宜的环境,有一定管理水平和经验的工人照料。”于涛认为,让青岛百合出现在更多山头公园,只是需要时间。
即墨别墅做景观的青岛百合
生长在野外的青岛百合,通常在五月底进入花期,六月上至中旬为盛花期;室内盆栽的青岛百合,基本在五月中下旬便开花。以前,青岛百合常见于崂山地区,可喜的是,如今在城阳、即墨都有群落式青岛百合生长开花。
“如果能把青岛百合给学生做课题研究,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本土濒危物种,也能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市民孙女士看到本报报道后,多次联系记者。孙女士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想让学生参与这些研究保护工作。在她眼中,让孩子在自然中实地考察调研,站在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思考青岛百合的环境和生存所需,也是在培养爱与责任。
本报小读者吴国政,展示他的青岛百合研究材料。
6月2日,记者见到青岛镇江路小学学生吴国政,他受姥爷影响很喜欢读书看报,从本报报道中了解到青岛百合的保护现状。在家长的帮助下,吴国政已经拟定“青岛百合城市环境生长现状调查”的小学生研究课题,后续想要参与青岛百合的保护工作。
“青岛百合不仅美丽,它是生命,更需要我们敬畏。”吴国政说道。
小读者吴国政自己准备的研究材料
半岛报道生“合”力引来科研“国家队”
青岛百合,从发芽到开花,至少越过4个春夏秋冬,有的甚至更长。今天的青岛百合“苏醒”,起码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
半岛V视发出“苏醒的青岛百合”系列报道
6月2日,“青岛百合生态保护与研究利用试验基地”正式落地挂牌,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首席专家张云伟代表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签订了合作意向书。来自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湖南省蔬菜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农业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贵州大学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共同在现场探讨交流。
“我们3月份在网上看到《半岛都市报》关于青岛百合的报道,4月份去崂山看了青岛百合。”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阳文龙表示,“实现扩建保护点,会让青岛百合数量增多,而且还能实时监测。青岛百合不仅是青岛之美,更是中国植物之美。”
专家在瓦娄山查看野外生长的青岛百合“花王”。
“2004年,我承包这片山的时候,就看到它开花了,有岁数了。”6月2日,青岛沅禾茶业公司负责人于斌向专家们介绍了即墨瓦娄山上的青岛百合“花王”,花茎粗壮,种球年龄在40年以上。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张晓辉告诉记者,他是首次看到开花数量如此之多的青岛百合,“可谓不虚此行。”“国家十分重视种质资源方面的工作,种质资源是产业的基础和支撑,有了这个种质资源,特别是野生资源,对青岛百合实现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阳文龙说道。
“我老家是山东的,在读大学时候去崂山,青岛百合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分类学家刘冰博士告诉记者,2009年,他跟随导师完成《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山东册》的编写,其中精选山东地区700余种常见和代表性物种,由于青岛百合开花美艳,便特意选作封面植物。
不同海拔高度实验的青岛百合长势
崂山青山社区居民曲新春也传来好消息,今年青岛百合开花量比往年更多,最重要的是,已经能够让青岛百合完全暴露在阳光下生存。5月25日,记者在曲新春的带领下走进崂山,从海拔50米处爬到海拔1000米处,观察了7处分布在不同海拔高度、阳光、土质、湿度、温度等对比条件下的青岛百合,不同环境下的青岛百合生存状态完全不同,从单支花蕾到多花蕾再到叶片卷曲形态颜色等,可谓是真正的实验样本。
干旱强光下的青岛百合长势
“青岛百合天生喜阴,为了实验,给它形成半阴半阳、全阳、全阴的小气候……”曲新春介绍,5年前为了实验青岛百合能否适应强光,他特意将几十株青岛百合移栽到没有树阴的露天土地中。当时为了避免种球晒坏,曲新春覆盖了一层松毛在土上,后来观察到新绿的叶片开始褶皱、颜色发黄,形成自我保护。经过5年,如今这十几株青岛百合已经适应强光照射,长出了花蕾。
含苞待放
“在拯救青岛百合的过程中,我们还有更多收获。”周长娥笑着告诉记者,她在巡山的时候还发现大群野生老鹳草,属于珍稀野生中药材,约有一万棵,还有几种其他野生中药材,因此有望建立“珍稀野生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后续在青岛开展各项中药材保护工作。
情怀、信任、守护、责任……青岛百合,未来还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