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转型也提上各行各业的议事日程,这对在绿色金融发展中担任重要角色的银行来说具有双重含义。


(相关资料图)

8月20日,第一财经主办的2022零碳峰会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邮储银行授信管理部绿色金融处负责人张明哲、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百信银行战略总监管正刚共同探讨了我国银行业的绿色转型之道。各位嘉宾从ESG风险管理、金融科技、信息披露、数字银行、产品创新等角度展开,为行业的绿色发展建言。

顶层设计落地

今年6月初,中国银保监会印发《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

“第一是政治站位高,第二是思想理念新,第三是指导意义强。”作为行业一线人员,张明哲表示,《指引》的战略性和指导实用性很强。

王遥指出,虽然2016年以来已经有很多针对绿色金融的顶层设计文件出台,但现阶段国内银行、保险机构依然缺乏全面系统推进绿色金融的指引,《指引》为银行、保险机构定下绿色发展基调,提出统筹推进、分类施策管理要求,明确发展路径的同时,也提出了兼顾经济安全和金融安全的隐性前提。

王家强也认为,《指引》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内部风控的要求,从监管机构微观审慎的角度来看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看,《指引》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体现污染防治攻坚、双碳目标等最新精神的同时,提出了银行业、保险业自身运营和投融资产组合碳中和等目标,体现了战略高度;其次,《指引》继承十年前《绿色信贷指引》的基础上,提出了ESG的风险管理、金融科技的应用,包括上下游承包商、供应商的整个绿色供应链ESG风险等新的要求;再次,《指引》要求银行业、保险业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能力建设、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比传统银行,互联网银行对《指引》有着更多视角的解读。管正刚认为,《指引》的发布对互联网银行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通过不断提升数字化能力和风控能力,实现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更好地支持绿色低碳。而百信银行已经把发展绿色金融和服务双碳写到战略规划中去,并确定了ESG发展方面的战略框架、路线图。

探索多元化绿色创新

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以来,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尤其在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领域,我国分别位列全球第一和第二大市场。但要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更多的金融工具助力。

张明哲表示,除了传统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外,这两年银行业也尝试了碳中和债券、碳资产质押的融资,邮储银行去年还发了可持续发展挂钩的债券和贷款。未来也会尝试今年推出的转型债券等新型产品。希望通过不同银行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提高推广和应用效果。

王遥认为,用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绿色转型就是一类很重要的金融创新,配合可持续发展挂钩信贷,效果很值得期待。继去年11月创设总规模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之后,央行在今年5月又增加了1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

在王家强看来,不管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该以满足客户绿色产业发展或绿色转型升级的需求为初心。“创新并非一定要标新立异,满足客户的融资和管理绿色风险的需求,始终是创新的基础。”

管正刚则提出,央行的数字人民币是一个非常好的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的抓手,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金融机构的一些痛点。数字人民币本身作为一个低碳环保的货币工具,且是定位于M0,相比实物人民币可以节约现钞的发行、运输、存储等成本,加上其可编程的特点,可以通过智能合约、智能定价等功能高度契合绿色场景中约定支付的要求,而且目前在四川、厦门等碳排放交易所中已经有所应用。

做好ESG风险管理

作为众多行业中的一个,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不仅是绿色金融的见证者、推动者,更是绿色转型浪场中参与者。面对气候变化的冲击,他们同样需要做好应对的准备。

王遥认为,金融机构面临的气候环境相关的风险主要可以分为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流动性风险、转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相比因为气候变化敏感行业带来的间接影响,她认为银行更难辨析的是转型风险,其中就包括法律和政策变化的风险。

王家强也表示,责任风险已经成为当下银行面临的新的风险类型。气候风险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风险,相应的一系列工作也是非常复杂的,至少测算和信息披露都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做好各种压力测试并不断积累经验,是有序管理气候风险的有效方式。

张明哲结合行业经验谈到了应对ESG风险的三个方面:一是从公司治理层面,按照监管要求加强对环境气候风险的学习、了解和认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且目前已经有银行在做;二是加强与研究机构、监管机构的沟通交流,比如通过前瞻性地开展高碳行业的风险压力测试,优化自身的投融资的结构;三是开展企业客户碳核算的试点,将客户的环境表现、温室气体的排放纳入贷款“三查”,逐步建立健全银行自身客户环境表现数据库,帮助传统高碳行业的客户制定融资策略或者减排方案。

而面对以中长尾客群为主的客户群体,管正刚认为,互联网银行在应对风险时首先要做的是发展科技和数字化的能力,即从贷前、贷中、贷后分别做能力升级。贷前,主要依靠大数据的风险管控能力,这也是没有物理网点的互联网银行花钱的主要方向。在贷中环节,风险评估、智能定价、智能风险识别等配备了强大的“科学家”团队,在不断的生产迭代中积累经验。另外在催收等贷后的全流程管理上,通过数字和机器人已经可以完成90%以上的工作。

用好数字科技

科技的确已经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不可或缺因素,但同样是一把“双刃剑”。数字技术如何助力绿色金融的发展是行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张明哲介绍,目前金融科技在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主要扮演五类角色:一是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业务的智能识别,二是环保处罚等的环境气候风险的监控预警,三是节能减排量等环境效益的测算;四是报表的统计和监管报送;五是信息披露。

他表示,在数据碎片化的时代,加上数据造假情况的出现,都需要银行对数据真实的风险多加考虑。此外,商业银行因为使用的环境气候数据信息量大、涉及主体多、更新频率快,如果应用管理不当很有可能造成数据泄露或者滥用。

王遥还提到了碳普惠平台。她认为,运用区块链等技术可以有效助力碳普惠平台的建设。就在8月10日,北京绿色生活碳普惠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暨北京个人碳账本正式上线,用于推动公众、社区、中小微企业等自愿开展绿色低碳、资源节约行动。据了解,这一平台就是基于标准和算法,利用数字技术打通出行、快递、外卖、消费等各个场景,实现个人减排量的滤重和融合汇总,建立个人碳账本,以市场化方式带动市民减污降碳,以此增加用户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王家强表示,银保监会发布的《指引》提到了,要求银行保险机构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手段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要从完善产品开发、营销模式、投融资管理等方面,特别是优化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的管理方面。

在他看来,金融科技手段可以帮助绿色金融在数据收集、客户营销、只能运营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工具,在工具的帮助下,绿色金融一定会发展的更好更稳健。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目前金融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绿色金融作为其中一个业务条线,涉及到的风险、服务更为复杂。

管正刚表示,互联网银行没有网点,在两个问题上特别难:一个是获客,一个是风控。但数字化和金融科技驱动是未来银行发展一个趋势。他以百信银行为例,首先获客方面,坚守开放银行战略,通过数字技术,为场景里的客群,包括小微客群、个人客群,提供相对个性化、便捷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自建数字营业厅,通过建立一个3D沉浸式体验的数字空间,引入合作方的产品,为年轻客群或者新市民普惠客群,提供比较有意思的一些玩儿法。此外,风控封面则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一些技术构建了一个智能风控体系,防控绿色金融相关的风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