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
(相关资料图)
作者:王石川(媒体评论员)
古诗词中的美景“亮”起来了。据报道,浙江大学博士生邱纪琛,从小喜爱古诗词,在学习之余,穿行于杭州的街巷和山水之间,并尝试用拍照还原古诗词中的美景,比如摄于檀头山岛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既有创意,又有意境。
用照片“复刻”古诗词,完全行得通、做得到。苏东坡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很多古诗词本身就有画面感,比如一看到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眼前顿时浮现出生动画面,“物皆著我之色彩”。
如今,邱同学用相机还原古诗美景,这一努力,难能可贵。“诗无达诂”,对古诗词的阐释也不会定于一尊。邱同学的照片化解读,未必让所有人认同,毕竟,这只是一个人的视角。但是,这种做法值得点赞。
一来,邱同学在古诗词中浸淫,并积极探索新的解读之道,让人看到了当今年轻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切拥抱之情。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真正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古诗词,才能入乎其内,感受到古诗词的妙处。而在获得美学启蒙之后,邱同学运用自身才华,用较为新颖的方式诠释古诗词。一定程度上说,用相机还原古诗美景的过程,是与古代诗人“同频”的过程,也是出乎其外的过程,更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二来,这种探索将带动更多人爱上古诗词,感染更多的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诚如邱同学所希望的,“(通过自己拍摄的照片)让更多人发现古诗词里的美好,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从现实反馈看,邱同学的这一愿望已初步实现,据报道,他发在浙江大学论坛上的帖子爆火,网友除了跟帖赞美,还纷纷晒图,用同样的方式解读古诗词,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说难不难,说不难也难,就看用不用心,有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想法,有没有让人拍案叫绝的做法。如果钻不进去,就洞察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绝美;如果出不来,则停留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低层次审美。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为它们插上“活化”的翅膀,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如源头活水,汩汩长流,温润人心。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当前,越来越多人的投身于文化传承,他们脑洞大开,富于奇思妙想,他们脚踩大地,善于将传统与现代对接,能够让“老古董”潮起来,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会说话,让星汉灿烂的中华文明展现摄人心魄的魅力。
事实证明,创意“创”到公众心坎上,公众是会买账的;找到精巧的切入点并成功转化,就会有惊艳的效果。《唐宫夜宴》“破壁”、《只此青绿》“出圈”只是偶然吗?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打底,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没有创意让人耳目一新,只是拷贝传统文化就很难在舆论场中激起水花。
有人说,“凭什么文化自信?就凭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背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金山,正确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展现更充沛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每个中华儿女也会更有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7日 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