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_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这方面的知识,估计很多人不是太了解,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关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_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的相关内容。


【资料图】

1、农村居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有何区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以前的人均生活费收入有何区别? 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之后,所余下的全部实际现金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

2、 (以前的)生活费收入:指调查户实际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不包括借贷收入) 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帐补贴-个人所得税 生活费收入=实际收入-家庭副业生产支出-记帐补贴-赡养支出-赠送支出-亲友搭伙费 人均可支配收入(或人均生活费收入)即用家庭可支配收入(或生活费收入)除以家庭人口。

3、 目前,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农民纯收入指标,是指农村居民家庭全年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4、它是反映农民家庭实际收入水平的综合性的主要指标。

5、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入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6、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7、 农民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区别在于: 从指标的含义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中能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

8、它是用以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9、而农民纯收入,则是指农民的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

10、这个指标是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和农民扩大再生产及改善生活的能力。

11、 从形态构成上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一种形态,即价值形态。

12、它只是反映城镇居民的现金收入情况。

13、而农民纯收入的实际形态有两种,一种是价值形态,另一种是实物形态,主要是指农民自留的粮食、食油、蔬菜、肉禽蛋等。

14、它不但反映了农民的现金收入情况,也反映了农民的实物收入情况。

15、 从可支配的内容看,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全部用于安排日常生活的收入。

16、而农民纯收入除了用做生活消费,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留做追加的生产费基金,用于农民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17、另外,从两者所反映的实际收入的角度看,农民纯收入基本上反映了农民收入的真实水平。

18、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没有包括城市居民在医疗、住房等方面间接得到的福利性收入部分。

19、因此,在运用上述两项指标进行城乡居民收入对比时,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区别,全面正确地加以分析。

20、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有什么区别?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是统计工作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统计指标,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调查的范围不同、统计口径不同: (1)调查的范围不同。

21、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员中的职工与非职工的收入;劳动工资统计中的职工人均工资调查统计的范围是城市在职职工的工资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会成员的收入。

22、 (2)反映的内容不同。

23、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帐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

24、职工人均工资是反映在一定时期内职工工作单位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实际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即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包括超额工资)、各种工资性的奖金和津贴、加班加点工资、附加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但不包括职工从工作单位得到的福利费(如洗理费等)、生活困难补助费、上下班交通费、自行车补助费、独生子女费、保健用品费、文娱费、差旅费及会议补助费、误餐补助费等。

25、 城市居民家庭按收入水平分成几组?贫困户的标准是怎样确定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规定,城市居民家庭按生活费收入的高低共划分为八大组,各组家庭占调查总户数的比重分别为: 最高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高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中等偏上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20% 中等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20% 中等偏下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20% 低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最低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10% 其中:更低收入户 占调查总户数的5% 居民贫困户是指在居民整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仍处于贫困状况下的居民户。

26、贫困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绝对和相对之分。

27、在这里,贫困的概念是指狭义的相对贫困,也就是指物质生活资料上的匮乏,指个人或家庭所得到的全部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物质生活极端困苦。

28、 测算居民贫困户的核心是确定最低生活标准(也称贫困线)。

29、当前,国内外最低生活标准的测算方法很多。

30、国家统计局在结合了我国国情,并对城市居民贫困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对多种方法的筛选和完善,总结出以下四种主要的测算方法: (1) 基本需求法:这种方法是针对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完全依据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确定消费的商品项目和需求量,并分别按同期的混合平均单价折成货币,加总计算最低生活标准。

31、 (2)比例法:依据相对贫困的概念和居民收入的调查资料,把调查样本中一定比例的最低收入家庭视为相对贫困层,考察他们的平均消费状况,将消费结构中不合理的部分予以调整,得出这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额,作为最低生活标准。

32、或直接把他们的收入水平定为贫困线。

33、 (3)恩格尔系数法:以居民维持最低需要的食品支出为依据,除以同期最低收入水平组的恩格尔系数,得出最低生活标准。

34、 (4) 数学模型法:利用现有的调查数据,由收入指标与食品、衣着等八大类支出建立一个扩展的线性支出系统模型,推导出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以此确定贫困标准。

35、 以上四种方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各有所长,又均有一定的局限性。

36、 市政府为解决低收入户的困难,制定了社会保障线标准,从1999年7月1日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273元/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86元/月;失业保险金291-374元/月;从1999年9月1日起,最低工资标准400元/月。

37、 计算人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为什么要扣除价格因素?用什么方法扣除? 人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反映职工和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38、在分析两者增长状况时,如果只是简单地用报告期与基期进行对比,只能是反映货币收入数量的增长,不能体现收入水平增长的真实情况。

39、这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物价上涨的因素,使得相同的货币所能购买到的生活消费品和社会服务的数量与基期相比相应减少,造成货币的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

40、因此,计算人均工资和人均生活费收入的实际增长时,必须要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

41、在目前国家统计部门所编制的各种价格指数当中,最能反映物价对人民生活影响程度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2、在计算人均工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实际增长时,都是扣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3、 具体的扣除方法,用公式表示为: 人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速度(%)= 报告期人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期人均工资(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0% 城乡居民收支情况是怎样调查出来的? 目前,在我国对城乡居民收支状况的调查,采用的是国际上通用的抽样调查方法。

44、在进行城乡居民收支状况调查之前,首先要进行经常性记帐户的抽选工作。

45、在调查样本的抽选上,城市和农村均是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式。

46、所不同的是,城市在一次性调查样本抽选前先将样本的街道、居委会的居民家庭底册即总体单位按无关标识排队,用等距抽样的方式抽选出调查户,然后对抽中户进行家庭基本情况和收入为内容的一次性调查,然后将抽中调查户按人均收入水平标识排队,再用等距抽样方式抽选出经常性记帐户。

47、而农村是采用按收入标识排队,对称等距抽样的方式分阶段抽选出记帐户。

48、 在完成了经常性记帐户的抽选工作后,要取得完整的居民收支调查资料,城市和农村均需经过以下几个相同的步骤: 第一步:布置任务(或称开户)。

49、向记帐户布置记帐任务,一般是以政府的名义召开记帐户和有关领导参加的动员会。

50、阐明意义,要求记帐户记好收、支帐,向政府提供决策所必需的真实可靠的家庭生活。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