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河南博物院暑期每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以上,是2019年同期的近两倍;杭州博物馆7月16日入馆人数超过1.28万,创下建馆以来单日最高客流量纪录……今年暑期,很多博物馆都出现一票难求、入口处排起长队的热闹景象。

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折射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

博物馆热,是多重因素带动的结果。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纪录片和文化类节目的热播,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日趋浓厚。博物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百姓大众交流的重要场所,同时,很多博物馆不断拓展文化传播形式,竞相开发各种文物外形的文创产品,创新利用3D动画、VR技术、沉浸式体验等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博物馆打卡。

需要关注的是,博物馆“热”起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博物馆在职能定位、建设发展、运营管理、商业利用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比如,一些人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浏览,或是“集邮式”拍照等。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让博物馆热度持续下去,化“流量”为“留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集中地。我们希望被博物馆热吸引而来的人们,能以更为纯粹的内心深刻感悟文化的魅力。在顺应市场化浪潮的同时,博物馆也要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引导观众深入了解相关历史文化,与文物来一次“走心”的深度交流,真正让博物馆打卡产生美好回忆、留下永久记忆。同时,要以更加丰富的手段呵护这份热情,既要靠创新增加博物馆的数量供给,也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注重运用数字技术,创新博物馆叙事方式,让展柜里的文物“开口说话”,可触可感、能解能悟,拉近文物与公众之间的距离,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珍视人们的文化热情,正视人们旺盛的文化需求,因时而动、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为现代生活提供更加丰厚的养分,明天就会有更多人自觉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文/梅刘柯)

关注河北日报,了解更多权威资讯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