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期蚊虫已进入快速繁殖期,广东省部分地区出现了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疫情。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号召大家: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那么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是如何防治蚊子的?蚊帐当然是最简单直接的防蚊用具。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使用蚊帐防蚊。但平民百姓是买不起蚊帐的。晋朝有位孝子吴猛,家里很穷,晚上睡觉蚊子多,为了让父亲不挨咬,吴猛就脱光衣服让蚊子咬自己,后来这个故事收入了《二十四孝》。事实上从史料看,一直到明清时期,蚊帐仍然不是家家户户的标配。古人为了驱蚊,早就想到用熏香的办法。在汉代流行一种名为“博山炉”的熏香器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直接燃烧能驱蚊的植物更流行。艾叶、菖蒲一类的植物,待其水分蒸发后,便成为古人驱蚊的好帮手。有些地方艾叶、浮萍难得,就会使用鳗鱼骨、鳝骨、鳖骨等“偏方”来驱蚊。聪明的古人还发明了其他驱蚊办法。宋代医书《仁斋直指》曾提到过一种驱蚊香囊的制作方法:将香橙、乳香、丁香、枫香树脂、马兜铃根磨碎,装袋挂在身上即可。还有一种比较奇葩的灭蚊方式,那就是在家门口放置灭蚊缸。大缸会注水养几只青蛙,对蚊子进行“生物攻击”。明清时发明了精巧实用的驱蚊灯,一般使用的材质有铜、陶瓷、铁皮等,后来还有玻璃烧制的。吸蚊灯利用了热胀冷缩的原理,在灯的鼓肚上有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置其中,点燃后,气流从大口中进入,从上面的烟道排出,飞来的蚊虫就被吸入而烧死。除此之外还会使用一种手持驱蚊工具“拂子”。它有柄可持,柄上扎有动物尾毛,或是棉、麻、棕长丝,唐宋以后民间多用易得的棕榈叶,俗称“棕拂子”。古人为了驱蚊可谓绞尽了脑汁,到了今天,蚊子仍然是人类生活中的一大困扰,防蚊也是人类社会持久的话题。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向军

文字/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陈向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