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下午,著名作家马伯庸携《桃花源没事儿》《长安的荔枝》等作品,走进广州市番禺区新华里渡书店,开启第二场阅读分享暨读者见面会。
(资料图片)
活动前,马伯庸接受了广州日报记者的采访,见面会上回答了读者的提问,谈及创作及人生故事——从番禺地名的古音韵、生滚猪肝粥的鲜香,到历史写作的严谨细节,再到转型作家的人生选择,这场以书为桥的对话,让“书香番禺 365”的文化温度愈发醇厚。
谈番禺:“这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
在读者见面会上,马伯庸还分享了番禺地名古老的由来和当地特色美食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并讲述了自己凌晨在番禺觅食的趣事。
“我一直对‘番禺’这个名字很好奇。以前我总读‘番(fān)禺’,读了好多年,后来才有人纠正我应该念‘番(pān)禺’。”马伯庸解释道,究其原因,是这个名字太古老了。早在南越国时期,这个地方就已经被称作“番禺”,“这很可能是古越语在当地方言中留下的痕迹。”
在马伯庸看来,番禺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现在每次来这里,总能品尝到不一样的美食。他还兴致勃勃地说起一次凌晨4点在该地觅食的经历:他被朋友带去一家屠宰场边的小摊吃猪杂粥。刚宰杀出来的猪肝、牛杂,现场煮成生滚粥。
“我从来没吃过那么鲜嫩的东西,真的太好吃了!因为刚从屠宰场出来,食材保持最新鲜的状态。”他感叹道,这种体验让他印象深刻,觉得“不虚此行”。
他总结道,人的记忆永远是跟食物紧密相连,“在一个地方,如果吃得开心,对这个地方的好感度就会特别强。”
现场读者观众提问热烈
谈历史:把不同时代岭南风貌展现给公众
马伯庸表示,一提到广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近代与现代的广东,那段历史辉煌而璀璨。但实际上,如果深入了解古代岭南的历史,便会发现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与考证,将不同时代的岭南风貌呈现给今天的观众和读者。”马伯庸说道。例如,《长安的荔枝》让人们看到唐代岭南荔枝相关的风物人情,而《食南之徒》则展现了汉代岭南的社会风貌。“将古代岭南如此悠久的历史、这么多有趣的史实展现给公众,对大家理解岭南的前世今生有非常大的帮助。”
马伯庸表示,对他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一座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素材——无论是建筑、饮食、医药、音律,还是历史,它们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处,在于能够将万物融会贯通,纳入同一套审美体系之中。不管是在新作还是以往的作品中,我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所理解的文化细节融入其间。若读者在阅读时感到亲切,那便说明我们心意相通,能够共同感受到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共鸣。”
谈经历:“四舍五入,我算是广州本地人”
马伯庸在回顾自己因父亲工作而多次转学的经历时谈到,这段岁月让他体验到各地不同的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也逐渐意识到美食与生活习惯的差异,正是风土人情最生动的体现。
“写作不是枯坐在书斋里就能完成的事,它需要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开阔的见识。”谈及这一点,马伯庸分享了自己的一段往事,“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从小到大转过13次学,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父亲曾参与广州白云机场的建设,我也随他在花都生活过一段时间,甚至户口有两年就落在花都——四舍五入来说,我也算是广州本地人了。”
谈创作:在历史细节里找“真实的亲切感”
“别等‘准备好’,先写下第一句话。” 面对现场文学爱好者,马伯庸毫不藏私地分享创作心得。他坦言,很多人被 “完美主义” 困住,总觉得阅历不够、时间不足,“但不完美才是常态,当你拥有第一本书,才会有持续进步的动力。”
作为擅长从历史缝隙挖掘灵感的作家,马伯庸尤其强调 “严谨” 二字。“写《长安的荔枝》时,我专门到广东考察,向本地朋友、历史学家请教;《食南之徒》里的南越美食,每一道都要确认‘有迹可循’。” 他解释,让作品中的地名、美食贴近真实,是为了给读者 “亲切感”,“当广州读者看到书中的荔枝、粥品,能想到自己生活里的味道,这种连接才珍贵。”
现场合影
聊人生:“先谋生,再逐梦”
从外企职员到知名作家,再到客串《长安的荔枝》电影角色,马伯庸的人生转折,是现场读者最关心的话题。“没什么轰轰烈烈的‘弃职从文’,就是版费慢慢够养活自己了,作品也有了好反馈,才敢全职写作。” 他坦言,现实因素是重要考量,“一定要先有养活自己的能力,才有心力追求梦想。”
谈及今年《长安的荔枝》剧版、电影版接连上映,恰好与广东荔枝季重合,马伯庸打趣自己“沾了荔枝的光”:“没想到我的书能让更多‘老广’认识我,还带动了荔枝销量,这是意外之喜。” 作为内蒙古人,他虽吃不惯禽类菜肴,却格外欣赏广府美食文化:“每一道菜都是地域特色的缩影,下次来番禺,还要接着找好吃的!”
分享会尾声,马伯庸耐心地给每一位番禺读者签名。而这场以书为媒的对话,也恰是番禺 “书香 365” 品牌的生动实践 —— 从 “十书建设”覆盖城乡的阅读空间,到“十百千万”系列活动的全民参与,番禺正以阅读为纽带,让文化扎根生活,让知音常伴左右。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桂来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庄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