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航获得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移动应用开发项目金牌。
朱晓航正在进行日常训练。他说,刚进入精英班时,自己的成绩并不突出,训练时长总是比别人多。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冠军是——广东队!”当19岁的朱晓航站上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时,他心头悬了许久的一块大石,终于稳稳落地。他的两位师兄先后在国赛移动应用开发项目上夺金,这位来自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年轻小将,成功接过了荣耀的接力棒、斩获金牌。
“我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朱晓航说,“平凡”的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份荣誉,源自无数个日夜与代码为伴的磨砺。
赛场内 顶住压力 沉着破局
移动应用开发项目是针对应用程序开发的竞赛项目,比拼的是选手开发常用移动设备上运行的App(应用程序)的能力。3天的比赛包含原型设计、App界面实现(手机端)、App功能开发(应用开发)、App功能开发(游戏开发)、App功能开发(AI编程)5个模块。选手不仅要有扎实的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技能点的实现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设计一款界面友好、运行流畅的App并不容易。朱晓航说,移动应用开发选手必须掌握安卓、iOS、网页等多种平台的应用构建技巧,能够根据需求精准实现各类功能。而本届国赛更是紧跟技术浪潮,首次将AI编程纳入考核范围,对选手的技术广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真正的高手,不仅在于技术精湛,更在于困境中的从容。在C模块的比赛中,朱晓航便遇到了一段小插曲——在实现“附件导入”功能时卡壳。面对突发状况,他没有慌乱,而是果断选择暂时跳过这一难点,优先完成其他功能,最后再集中精力回头攻坚。“D模块比赛时,场内不少选手都出现问题。我当时心里暗想:这波应该稳了。”朱晓航说。
“站在领奖台的那一刻,激动和喜悦涌上心头,最大的感受是: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朱晓航坦言,由于两位师兄——杨书明和马贞鹏已连续夺金,这份辉煌的传承也成了压在他心头的重担,“很怕自己会掉链子”。直到国赛金牌落定,他才稍微舒了一口气。他很感谢教练团队的培养和疏导,“他们给了我全方位的指导。赛前,三位教练还专门给我减压,叮嘱我放平心态,发挥出正常水平就好。”
赛场外 “死磕”代码 坚持不懈
朱晓航的夺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的天才叙事。作为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2021级虚拟现实专业的学生,他在入学仅三个月后,受哥哥的鼓励与推荐,毅然加入了学院移动应用开发项目精英班。
“我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朱晓航说,刚进入精英班时他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他的训练时长总是比别人多:深夜的工作室内,他常独自面对屏幕,反复调试代码,只为追求极致的逻辑严谨;逐套研究往届国赛真题,潜心琢磨出题思路和应对策略;遇到棘手的技术难点,他总会主动找教练团队请教;“泡”在各大程序员网站,一点一滴地积累从框架搭建到前沿技术应用的知识……他将思维能力视为编程的核心,通过玩“华容道”等益智小游戏来锻炼思维反应能力。慢慢地,朱晓航熟练掌握了移动应用开发的全流程,也养成了快速定位问题的敏锐能力,能从复杂的报错信息中精准找到逻辑漏洞,还沉淀出临危不乱的项目把控能力。日复一日的坚持,为其拿下国赛金牌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种精益求精,还体现在代码的书写上。受师兄杨书明影响,朱晓航写出来的代码也十分干净、简洁,“比如构建项目时,我会遵循代码的最佳实践原则,写出专业、整洁的代码,增加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小时候因为爱打游戏而对编程产生兴趣。但真正接触编程后才发现,一项看似简单的功能,背后是成百上千行代码的支撑。”朱晓航说,以前玩游戏只会单纯觉得好玩,但现在玩游戏,他会欣赏背后的开发人员,觉得他们能实现这个功能,真的太酷了。
面对未来,这位年轻的冠军目标清晰:“我会钻研安卓等平台的底层逻辑。同时进一步夯实数学基础。因为优秀的编程能力,本质上离不开强大的数学逻辑支撑。”对他而言,这块国赛金牌不是终点,而是再攀技能高峰的新起点。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刘春林 通讯员夏蕾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