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秋意渐浓的江南大学迎来了一群别样的 “老师”,她们被称为可爱的“粉红奶奶”们。她们带着满满的热情与精湛的针织技艺,与学子们共同开启了一场“书香织梦文化薪传”的温馨之旅,在书香校园中编织出跨代际的温暖联结。
走进高校 传承手工文化
粉红奶奶们在学生代表的陪同下,陆续参观江南大学图书馆、校史馆,与同学们打卡了校园标志性景观 —“太湖神鼋”。随后,最受期待的针织体验课在活动室温馨开启。奶奶与同学们两两一组,开始了针织体验。“针织不难,关键是手法要稳、拉线要匀。”粉红奶奶们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针织基础技巧。同学们认真模仿,不时提问,教室里满是毛线摩擦的细微声响与欢声笑语。从起针的 “活结” 打法,到长针的 “绕线、穿针、拉线” 连贯动作,再到短针的紧凑编织技巧,奶奶们手把手地指导,纠正同学们的手势与力度,原本略显生疏的织针在奶奶们的点拨下,渐渐变得灵活起来。基础体验过后,进入了充满创意的 “共创铜钱挂架” 环节。
【资料图】
粉红奶奶们提前精心编织好了挂架的半成品,同学们则发挥想象力,完成收尾编织,并搭配挂架、书签、配饰等进行装饰。奶奶们在一旁不时给出建议,与同学们共同完善作品,每一件挂架都凝聚着两代人的智慧与心意。活动最后,同学们来到留言墙前,纷纷写下对于活动的感受。这次体验让她们体会到了传统针织技艺,也从奶奶们身上看到了坚持与热爱的力量。
“花样”晚年 养老新模式
“粉红奶奶”的故事要从头说起。在无锡市新吴区旺庄街道红旗社区的一隅,有个充满温度的小天地——粉红奶奶工坊,这里聚集着一群拥有"少女心"的奶奶们,她们用五彩的毛线和灵巧的双手,编织着属于自己的"花样"晚年。在这个充满爱与故事的工坊里,奶奶们相互支持,用她们的双手编织出温暖的物品。有的奶奶把对孙辈的思念织进了挂件里,有的把对社区的祝福编进了杯垫中,每一件针织品都蕴含着深情的故事。"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奶奶们说,一件件充满爱心的手工艺品从这里诞生。如艾草锤包装以柔和粉色为主,搭配圆点图案。织锦工艺品包装以粉红为主色调,非遗系列凸显价值,针织工艺品包装以粉白配色为主......
江南大学的师生们还为奶奶们设计了一组有趣的IP人物:奶奶们身着统一粉衣工坊围裙,有的拿水果,有的做手工,有的在梳头,一组展现多样生活场景的画面映入眼帘。另一边,有的奶奶专注于手头的针线活;有的奶奶互相交流心得,有的奶奶不仅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还热心帮助其他奶奶,大家都乐在其中。
爱心传递 温暖社区
粉红奶奶们独具风格的编织总是令人眼前一亮,在针织爱好者的悉心指导下,奶奶们将复杂的花瓣针法化繁为简,一朵朵向阳而生的针织向日葵在指尖绽放。奶奶们不仅展现老年针织的魅力,更传递了帮扶的善意。她们多次参与公益活动,入户走访困境儿童,通过义卖,向社区弱势群体传递了温暖与关怀。"我们编织的不是毛线,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一位粉红奶奶说。红旗社区副主任陆惟介绍,粉红奶奶工坊平均年龄65岁,她们个个熟练掌握针织技巧,且积极热情,带领居民开展各类公益文化活动营造了和谐、温暖、有活力的社区氛围。
记者了解到,粉红奶奶工坊项目是红旗社区将针织课堂独立孵化成独立社区微治理项目。截至目前,已组建了一支25人的针织团队,与新吴区审计局、可益会、江苏银行、欣旺大酒店、无锡职业技术大学等10家社区共建单位联动,促进社区内外资源的融合,累计开展活动45场。
产品已经走入企业市集、水滴商店、妙慧义集、天一水滴分店、祈陀寺、同庆楼等线下销售渠道,同时线上业务也全面展开,微店、淘宝等各类平台均已上线。已累计实现售卖5000元,针织品1800余件,完成项目筹款目标,并顺利实施8场工坊益行主题活动,服务于社区残疾人、困境儿童、高龄老人280余人次。
老有所乐,老有所乐,乐有所为,为有所益。粉红奶奶们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促进了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奶奶们用自己的热情和行动为社区增添了一抹靓丽“粉”。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季娜娜
校对 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