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延廷将辩论赛带入道法课堂。受访者供图
毛延廷在支教学校开展助学仪式。受访者供图
东南网5月3日报道(记者 卢金福 实习生 金鸿宇)“年轻人应该按照社会期待去生活吗?”近日,厦门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毛延廷在宁夏海原县关桥乡关桥中学给学生们组织了一场辩论课,学生们热情参与,各抒己见,毛延廷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思辨能力,开拓视野。
(相关资料图)
最近,团省委部署我省202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招募工作。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福建青年学生志愿者去西部、到基层,追求理想、无私奉献、历练成长,让青春之花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携青春赴场“基层”之约
毛延廷是厦门大学信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2022届毕业生,在大学期间,他就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300多小时。
“大学期间做了很多学生工作,想真正深入基层了解一线生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本科毕业后毛延廷放弃普通保研的机会,选择参加西部计划。
2022年7月,他和厦门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其他21名队员一道出发前往宁夏。这届队员中,有11名队员服务于海原县,4名队员服务于隆德县,4名队员服务于彭阳县,3名队员首次服务于永宁县。
支教期间,毛延廷担任学校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让优质教育资源为更多学生所享,带孩子们找寻大山外的诗与远方。”毛延廷这样表达厦大研支团的初心与使命。
2022年7月下旬,福建省116名大学生志愿者响应祖国号召,奔赴与祖国西部的志愿青春之约,前往西藏、宁夏、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支教。
苏弘戬是福建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在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杨郎中学支教。“闽宁教育帮扶23年了,我想知道这个和我们年纪一样大的实践,是怎样保持着生命力的。”苏弘戬说。
支教过程充满艰辛,从南方到西部,环境转变,让刚到宁夏的苏弘戬皮肤大面积“爆痘起疮”,还有队员出现流鼻血、嘴唇干裂等问题。“适应就好了。”作为团长的苏弘戬鼓励着大家尽快适应环境。
宁夏共青团青年发展部副部长宋健说,一批批福建援宁青年,特别是研究生支教团和西部计划志愿者们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将单向扶贫拓展到两省(区) 经济社会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全领域广覆盖的深度协作,与宁夏青年一起用青春和汗水绘就了 “闽宁连心一家亲, 守望相助山海情”的美丽画卷。
在福建,同样有一批青年学子奔赴基层,在不同岗位上开展志愿服务。三明学院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黄景祥2021年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志愿者。“家中的堂哥、堂姐们都是党员,对我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为人民服务这项事业已经成为我的一个向往。”1999年出生的黄景祥怀揣着为人民服务的期望,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中,任职于三明市三元区陈大片区征迁项目指挥部。
刚参与志愿服务时,黄景祥在三元区团区委实习。由于基层工作较为繁琐、劳累,有志愿者受不了基层工作的压力而选择辞职。这件事,反而坚定了黄景祥服务基层的决心,“我们年轻人不能被躺平、佛系的标签所定义。追求轻松的工作是自然,但并不代表年轻人吃不了苦。”
张诗辰是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生,她在学校的一次志愿者服务宣讲中,萌生了去西部服务的念头,但因为自己是女生,家里人出于担心并不太赞成她去那么远的地方,最终她选择到福建欠发达地区从事志愿服务,她服务的地区是福鼎市嵛山镇的海岛,2022年7月25日,一艘摇摇晃晃的轮渡将她运送至这座小海岛的土地之上,开启了和“基层”之约。
黄景祥到三元区陈大镇碧溪村入户宣传换届选举工作。受访者供图
黄景祥帮助被征迁户搬家腾房。受访者供图
融入基层促进当地发展
4月20日晚上,一场由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郑静雅教授师生团队和厦大第24届研支团共同带来的“南强名师云讲堂”系列“山海情缘”师生手风琴音乐会在线上举办。
作为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创新“互联网+支教”模式的实践探索,“南强名师云讲堂”涵盖思想引领、知识科普、艺术鉴赏、心理辅导等多类主题。
“支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参与其中,在云讲堂中开阔眼界,培养学习兴趣。”毛延廷告诉记者,云讲堂自开创以来,已成功举办了15期,累计收看人次已将近百万。
去年7月份到岗后,厦大第24届研支团在各服务地开展“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孩子们量身打造趣味公益课堂,帮助他们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暑假。
对于支教团来说,接力教育帮扶是主要工作内容。毛延廷在教学中聚焦学生所需,创新了授课方式,他把道法课堂变成了辩论赛,设置了技术是不是中立的、短视频对青少年的利与弊等不同议题,激发孩子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学生们很喜欢这种形式,课前会主动去收集资料,每次辩论赛不喊停,一个小时都辩不完,在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毛延廷表示,学习不只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知识点,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苏弘戬在支教过程中发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他请教学校高年资的教师,希望能用更新颖、更生动、更接地气的授课方式,让孩子们掌握知识。此外,苏弘戬将学校“5+2”课后兴趣小组和福建师范大学“小葵筑梦课堂”有机结合,在“双减”政策下,开阔眼界、提高教育质量。
在支教期间,苏弘戬还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去年12月,他和队员们组织开展了“一对一”助学活动、“温暖一冬”蓄力护航计划,面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集助学金、暖冬物资、爱心文具等,为孩子们的冬日“蓄力护航”。
黄景祥在志愿服务期间,负责三元区陈大地区征迁工作。这项征迁涉及当地235户1100多位村民,村民数量繁多,且重名概率较高。为了尽快掌握信息,白天,他走街串巷与居民接触,向村两委与地方乡贤确认信息;夜晚,他还坐在电脑前整理资料。每当征迁工作需要信息支持时,他总能准确地提供每一户住户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房屋建筑结构等重要信息,成为同事们眼中的“移动数据库”。
在工作之中,张诗辰时常需要学习和突破不熟悉的领域。在一次省级参评活动中,没有相关经验的她扛起了宣传口的工作任务。“作为一个宣传方面的‘小白’,我既要协助镇领导负责接待与讲解,也要跟拍、写稿、编辑、出公众号。”一天脚不沾地的工作让她感到精疲力竭,但最后看到专家组对于嵛山镇的发展给予了十分的肯定,她突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
青春在磨炼中成长
张诗辰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受访者供图
张诗辰走进村民家中。受访者供图
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张诗辰还在基层一线忙碌着。她说,乡镇基层的人手并不多,工作任务繁重,她有时也会产生负面情绪,但志愿服务对她来说是一次成长的机会。
“抗压能力越来越高,做事没有那么急躁,工作能力也有显著的提升。”张诗辰用铜头、铁嘴、橡皮肚、飞毛腿四个词总结了在基层工作的感受。她说,扎根基层不是件轻松的事情,要有顶住压力、敢于担当的铜头,要有把该说的话说好、说明白的铁嘴,要有能吃得了苦、愿意吃亏、能屈能伸的橡皮肚,要有跑得快、走得多,能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飞毛腿。接下来,她还要负责镇上的人才驿站等工作,对接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将更多的汗水与青春留在这座海岛之上。
面对各种压力,黄景祥也同样镇定了许多,能够将事情有条不紊地处理好。今年7月,他将结束这次为期两年的志愿者活动,但是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对他来说,为人民服务之路才刚刚开始。“我不想因为退缩而被人定义,那就选择坚持,更好地为服务家乡百姓贡献一份青春力量。”
支教至今,苏弘戬发现自己最大的转变在于过了“思想关”。“刚开始我认为是我帮孩子们成长,现在却体会到,是这里帮我成长更多。”苏弘戬表示,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不懈拼搏,激起更壮阔的波澜、奔向更遥远的彼岸,为西部基层教育振兴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
据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依托各高校项目办每年选派一批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宁夏、西藏、新疆、新疆兵团等地)和我省三明、南平、龙岩、宁德的乡(镇)开展为期两年的专项志愿服务,所有志愿者享受对应项目的在岗待遇和期满政策。截至2023年4月,共有7724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