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开渔现场 主办方供图
东南网8月16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实习生 王潇浚)“开渔啦!”12时许,黄岐国家中心渔港汽笛长鸣、彩烟齐放,千艘渔船扬帆起航,奔向碧波万顷的大海,开启“耕海牧渔”。今日,为期3个多月的海洋伏季休渔期结束,迎来了八闽开渔季。
【资料图】
渔船出港 主办方供图
耕海渔牧 福建迎来丰收季
海上,一艘艘渔船换上“新衣”,寓意渔业丰收;开渔以后,滑皮虾、竹节虾、红花蟹、三眼蟹、梭子蟹、章鱼、鱿鱼、带鱼、巴浪鱼、金线鱼、大黄鱼等“虾兵蟹将鱼大王”将陆续上市,福建将迎来一场海鲜大丰收。
当天上午,泉州石狮祥芝镇主会场,推出了海洋人文、海丝非遗、海货展销、海味盛宴、渔港风情等系列活动,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吸引众多渔民游客八方来聚,共沐海风,共赏海景,共品海鲜,感受福建沿海闽味闽韵的独特魅力。
在福州连江,来自福建巨石文化青年艺术团用豪放、铿锵、激昂的嗓音,吼出了浓浓的“山海情”。当地渔民表示,小船大多能捕捞一二百斤鱼,且船上配有水箱等设备可以保证产品的新鲜。
同样在平潭,借助“开渔”东风,渔耕文化展、美食节、码头夜市、公益拍卖等一系列活动随之而来,处处可见国际旅游岛文旅融合的业态和氛围。
“非常的开心和激动,等了很久,今天终于可以出海捕鱼了!”来自东山的船主表示,三个半月的等待,渔民们做好了充足准备,期待可以迎来丰厚的收获。在漳州东山,开渔仪式除了锣鼓表演外,还演出极具闽南特色的《渔家儿女闯潮头》等节目,表达出渔家儿女渔民面对风浪无所畏惧、勇闯潮头的信心。
智慧基建 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
渔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智慧渔港的建设。在全省,渔港数量达到273个,渔船就近避风率达到67%,压减老旧、木质渔船1276艘,更新改造海洋捕捞渔船2420艘。
近年来福建省,积极打造“5G+”智慧渔港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省海洋渔船的北斗卫星应用网络,创新研发海洋渔船“插卡式AIS”设备,渔业生产安全条件明显改善。完善海洋观测监测布局,建成49套观测设施设备系统。建立海洋与渔业应急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在去年处置各类海上船舶突发事件302起,组织渔船、公务船619艘次,救助遇险船舶302艘,成功救助遇险船员3361人,挽回经济损失10.7863亿元。
省海洋与渔业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基础设施的持续加强为海洋经济稳健发展打造了良好环境,储备了强劲动能。去年,全省开工渔港100个,启动建设厦门、连江国家渔港经济区;全省6000多艘大中型渔船实现“插卡式AIS”设备全覆盖,3000多艘渔船配备卫星通信终端。
优化治理 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
作为渔业大省,福建省在海洋治理上根据本土优势,开创新型海洋治理模式。
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检察院在全国首创福建检察海洋“五并”立体治理模式。该模式包含生态与公益并举、打击监督并重、检察行政并联、海湾陆岸并治和法治综治并施五项措施,进一步服务和保障福建海洋经济和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
据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五并”模式力求,以最小执法司法成本“并”出最佳保护效果。一是立足职能融合,助力海洋生态提质增效。二是通过构建法治化市场环境,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通过履职促进齐抓共管,推动海洋治理能力提升。
据统计,2022年福建省海洋经济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前列,预计全省海洋生产总值1.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23%。全省水产品总量862.4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548.9万吨,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人均占有量200余公斤,居全国第一;水产品出口额85亿美元,连续十年居全国首位。渔民人均纯收入2.75万元,同比增长6.6%,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根据《福建省“十四五”渔业发展专项规划》,到2025年,全省水产品年产量达到900万吨,渔业经济规模达到3760亿元,产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合格率99%以上,累计建设地方特色水产品种遗传育种中心3个,水产优势特色品种良种覆盖面达85%,12米以上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保持负增长,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150亿尾(粒),远洋渔业年产量达60万吨以上,渔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220千克,为海洋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