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在二战中,各国军队都形成了以三个步兵团为主流的陆军师。这是因为三团制的师运用起来比较方便,指挥层级不多,作为师指挥官可以运用自如,在二战开始后无论是德军还是美军都是以三团制为主流,即便是战前以两旅四联队的为主流的日本军队在二战中期也改成三联队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在抗战结束后,陈诚主导的整军过程中却放弃了三三制的师又重新走了老路。中国近代的陆军师那真是一言难尽,光编制就有数种之多。30年代,为了准备抗战,老蒋决心整军,任命陈诚军委会委员长行营陆军整理处处长。当时的各师的编制之复杂令人咋舌,陈诚说当时有十九年师编制,二十一年陆军师编制、二十二年剿匪师编制,二十四年教导师编制、还有准备上马的整理师编制、二十六年师编制。这些编制中有三旅九团制的师,有三旅六团制的师,有两旅六团制的师,还有两旅四团制的师。在整军的初期,陈诚计划组建的教导师是三团制的师。编制为三个步兵团,每个步兵团除了配备三个步兵营之外还配备了步兵榴弹炮连,步兵小炮连、通信连。三个步兵营每个营除了配备三个步兵连之外还配备了机关枪一个连,迫击炮一个排。师直属部队为炮兵一个团、工兵一个营,通信兵一个营,辎重兵一个营(其中第三连为汽车连),卫生队、特务连、骑兵连。根据这个配备教导师的步兵团一团人数为2832人,配备野炮团的师员额为12837、配备山炮团的师为13292人。平心而论这个编制是很前沿的,要知道当时的日本还在搞四联队制的师团。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教导师的编制到了后面也并未真正施行,抗战前整军的计划为调整师编制。在步兵团编制上使用了教导师的步兵团,但是师以下却变成了两旅四团制,中间多一个旅一级,师属的支援部队也大幅缩减。但是整理师的编制也未尽人意,在1936年也就是抗战爆发前一年国军开始编练调整师,这也是日后网络上很有名头的德械师。调整师的编制依旧是两旅四团制,但是与整理师不同之处在于调整师的支援部队更多。整理师的支援单位就是一个猴版,炮兵缩减为营(连),工、通、骑、特单位均为连的建制,辎重连“平时不设,于必要时,得呈请成立输送队”,这样的部队明显不能承担国防任务。调整师在师直属部队上配置了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兵各一营,特务、骑兵连各一连。整体来说相当于教导师的缩编版,炮兵力量过于薄弱。到了战前1937年又给这个调整师打了一个补丁。出了一个增补方案给团一级增加了一个步兵榴弹炮连,组建了一个高炮营,给辎重兵营的一个连换装汽车。但由于战争临近只有极少数的部队进行了升级,而这二十多个调整师也将在开战之后的几个月损失殆尽。为何陈诚放弃了先进的三团制师依旧采用两团制的师,笔者认为还是国军系统内部的问题。国军内部历史成分复杂,战前的整军口号是缩减大单位充实小单位,尽量不大拆大建。这样的练兵模式就使得这场整军没办法将军队彻底重组。战前按照德国顾问的意见选择精锐的二十个师作为国防军,这二十个师的军官要从全军中选拔,要打破历史畛域,唯才是举。但是当时面临的战争危机让中国不能搞一场彻彻底底的军改,只能选择调和式的整军。这样整军的结果自然难以与强敌对抗。抗战爆发后国共实现了合作,在1937年8月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上周公就提出应该恢复北伐时期的三三制,以利于运动战。但是国府当局明显是没将这个意见当回事,一直到开战一年之后,中国军队的主流还是两旅四团制,直到武汉会战结束才决定采取三团制。但抗战结束后陈诚再次整军的时候又回到了过去的老路,恢复旅一级编制,组建整编师。陈诚的整编师很有特色,分为两种一种为两旅四团制,一种为三旅六团制。这两种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改变了原先以师为战略单位的做法,将军作为战略单位。抗战时期的军有辖两师制的军也有辖三师制的军,在整军过程中简单来说就是充实团以下小单位,缩减师一级大单位,这也符合陈诚的一贯的主张。抗战时期的师通常来说都是不满编的,一个师编制人数是上万人,但是大部分的师实际上都要打折的。状态好的打八折,状态不好的呢可能要打五折,比如远征军一个集团军才四万多人,一个师也就七千多人,所以按照陈诚的看法,将军队中这些水分都挤掉,战斗力是应该更强了。但是在运用中却发现这次整军堪称灾难。很多人都知道三三制的部队编制,但是问这个三三制好在哪里很多人却难以说明白。三三制的编制一大优势是指挥层级较为简单,师长能直接指挥团长,便于协调。作战的时候两个团在一线作战,可以用于两个方向,师长自己手里面还控制了一个团,可以在关键时候砸出去发挥作用。而在遭遇战的时候三三制的师优势就更明显了,两个团能迅速展开与敌战斗,另一个团就能在适合的时候用于包抄对面的侧翼,取得突破。而两旅四团制就问题很大,,在打仗的时候两个旅用于一线,师指挥官为了应付突发情况必须抽其中一旅的一个团充当预备队这样无形中就让那个旅兵力单薄了,要是对手看到时机,就很可能从这里发起突破,导致全盘失利。到了旅这一层级问题就更大了,旅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情况也必须抽一个营当预备队,这样算下来,前面虽说是有三个团,但是实际上第一旅只有五个营的兵力而第二旅只剩两个营,一个四团制的旅十二个营,结果只有七个营能用于一线,造成兵力的极大浪费。三旅六团制的师假设从第一旅抽一个团当预备队,第一、二、三旅各抽一个营当预备队,真正用于一线的也就只有三个团又一个营,也只有一半多一点的部队用于一线。非常不科学。更糟糕的是若是遇到遭遇战,两旅四团制的师和三旅六团制的师将会面临还没展开就遭覆没的情况。两旅四团制的师行军纵队为20公里,完成战斗准备需要五个小时,三旅六团制的师行军队列长度居然达到了28公里,完成战斗转换需要7小时,当你完成战斗转换的时候仗都打完了。在战斗中很可能出现先头部队和敌人遭遇,其后卫部队当日内还无法参战的情况。而三团制的师行军队列为17公里,四个小时就能完成战斗准备,如果遭遇战能在三小时内全部进入战斗整体来看三团制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在解放战争中蒋军的编制问题就显露无疑,在孟良崮战役中74师被华野突击各旅都陷入苦战,而看守辎重地的垛庄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在华野的打击下三个小时就宣告覆灭,军无辎重则亡,开战半天辎重就丢光了,这成为74师覆灭的关键因素,如果从编制上看,采用三旅六团制的74师缺乏预备队,遇到突发情况束手无策。而在歼灭天下第一旅的战斗中这个缺陷更是直观。陈赓的四纵虽然只有三个主力旅和一个地方旅,但每个旅都是三团制,与黄正诚的第一旅比较每个旅都多了一个团。比如在阻击战斗中13旅陈康指挥两个团阻击167旅和27旅的攻击,还能抽调一个团增援主攻方面官雀的战斗,在围攻黄正诚旅部和第一团的陈堰村之战中第10旅周希汉有三个团,在战斗中28团伤亡很大已经显示出疲态,周希汉能适时调动29团参与战斗,最重这个自诩天下第一旅的部队在两天时间内就遭到歼灭。黄正诚被俘之后还说自己部队还没有展开就被消灭,不能说是贵军高明。陈赓说“我就是不许你将部队展开。”打仗嘛就是找好战机趁你最虚弱的时候要你命,哪里来那么多借口。但是黄正诚说自己部队没展开确实也是现实,这个情况就要拜组织整军的陈诚所赐。蒋军系统也不是不知道整编师的编制不好用,在1946年底就提意见,希望恢复三团制。但是陈诚的理由却是修改编制牵涉太多,如能在装备训练及指挥官之战术休养方面注意则国军现行编制缺点亦可弥补。等于将责任全部甩锅。到了1947年眼看情况再也不乐观,各战线都出现很大的问题,这时候陈诚还是想的打补丁,将两旅四团和三旅六团变成两旅六团。但是这样一番操作下来,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旅一级终究不是师,自身的配属单位不能支撑起单独在一方面作战。这个局面一直到了1948年8月军事检讨会议的时候才决定恢复三团制师,而这个时候离最后的决战已经不到一个月了。再进行调整也是于事无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