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与北京阳光老年健康基金会共同启动了中华遗嘱库项目。
今年3月21日,《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正式发布,数据显示,中华遗嘱库目前共登记保管251322份遗嘱,其中6362份已生效。
在这25万余份遗嘱中,1787份来自90后,357份来自00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60岁以下人群登记保管遗嘱的数量在10964份。3月23日,红星新闻记者在对中华遗嘱库江浙沪区域负责人黄海波采访时,就恰好有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士前来咨询登记遗嘱的事情。
↑资料图片 图据中华遗嘱库
“90后”为什么会开始选择立遗嘱?年轻人定下的遗嘱有什么特别之处?“这部分年轻人中有的是感觉登记遗嘱很‘时尚前卫’,也有一部分年轻人是受自己职业、或是周围同龄人早逝等原因影响,但总体来说年轻人登记遗嘱的数量在逐年上升,而且除了房产、银行存款等遗嘱内容外,虚拟财物的数量也在上升。”黄海波说。
95后女生:
花7000元立遗嘱,完成手续后感到放松
“我财产分配的意愿和法定继承的结果不一致,我需要一份遗嘱来达成我的意愿。”3月23日,95后李女士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今年2月,来自上海的李女士在中华遗嘱库正式立下遗嘱,她希望将自己的财产,包括房产和一张银行卡内的资产留给原本是法律继承中的第二继承人里的一位。
↑95后李女士的遗嘱登记证
李女士对红星新闻记者说,自己主要是出于家庭因素才想要立遗嘱,她不希望给自己心目中的遗嘱继承人留下麻烦。“我希望借助登记遗嘱,帮他规避掉繁琐的程序和不利于他的因素。”
前不久,李女士家里有亲人去世,让她感到世事无常。“我也不忌讳谈论生死,我的思想比较开明,准备好了接受一些后果。”为此,李女士把立遗嘱的计划、内容和家人沟通过,家里人并不反对。
在完成登记遗嘱所有手续的那天,李女士感到轻松。“我是个理性的人,立遗嘱也考虑了一段时间,我想到以后财产继承会按照我的意愿执行,心理上会放松一点。”
办理过程中,李女士一共去了两次中华遗嘱库,第一次咨询了立遗嘱的基本要求,她带着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当天交钱签下服务协议。此后,李女士和遗嘱库负责人、律师共同建立了微信群,他们在微信上沟通财产分配意愿,律师帮助她起草遗嘱。第二次,她参与了常规流程包括精神评估、录音、录像等。
“整个过程对思路清晰的年轻人来说不算麻烦,综合中华遗嘱库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我认为7000元的费用是可以接受的。”李女士说。
中华遗嘱库江浙沪区域负责人黄海波表示,在收费标准上,年满60岁、一套房产(面积不超过140平方米)的人可以享受国家补贴和爱心企业赞助,只需要承担第三方的精神评估费,其他费用全免。对于60岁以下的人,没有补贴和赞助,在收费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家庭的资产量、遗嘱意愿的复杂程度以及遗嘱人身体状况,根据不同的情况,“一案一议”来确定费用。
李女士希望,国家在费用上对立遗嘱的年轻人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虽然费用我可以接受,但其实比我原本设想的费用要高很多,毕竟收费一定程度上与房产价值挂钩。”
李女士表示,当年轻人的财产分配意愿和法律规定的不一致时,可以借助遗嘱来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财产分配,从而保护他们想要保护的人。但她提到,目前来看自己未来是不会更改遗嘱的,而如果其他人想要更改遗嘱的话,需要重新签约和付费。“如果立遗嘱人未来房产出现变更想要重新订立遗嘱的话,还要考虑到与房产价值挂钩的收费问题。”
《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十年间,立遗嘱人群平均年龄从77.43岁逐年降至68.13岁,立遗嘱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而订立遗嘱的人数也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2013年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人数仅为6804人,从2016年起,每年订立遗嘱人数保持在3万人以上,2018年起订立遗嘱的人数突破了4.5万人。
90后未婚女:
父母意外离世后,立遗嘱保障外婆居住权
33岁的晓雯(化名)是一名未婚女士,早年父母在意外中双双离世,自己继承了父母的房产,与80多岁的外婆住在一起。
每次想起父母的意外离世,晓雯就十分忧心,担心自己遭遇不测后,年事已高的外婆无人照顾。在姨妈的提议下,晓雯决定到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她表示,“将来自己万一有意外,可以将财产指定给自己信任的人继承,同时保障外婆的居住权。”
中华遗嘱库管委会主任陈凯专门对未婚不婚登记遗嘱者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未婚不婚者遗嘱的受益人通常是其父母,不过指定朋友等非法定继承人的比例也有18.18%,此外还有1.72%的未婚不婚者将遗产指定由子女继承,“这些应该是非婚生子女。”
虽然60岁以上人口是遗嘱登记的“主力军”,不过据《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60岁以下人群登记保管遗嘱的数量共计10964份。其中不少人是看到周围有同事早逝,而动了登记遗嘱的想法。
除了90后和00后,80后登记保管遗嘱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相比而言,80后登记的遗产种类主要为房产,97.3%涉及到房产,另有52.4%涉及银行存款,此外还有证券基金、公司股权、虚拟财产、保险单等内容。
34岁的黄先生是一名80后,从事金融工作,长期在各地奔波,已经五年没有回老家见父母了,工作十年攒下了一笔存款,他想一旦发生意外,要将这笔钱留给父母。
黄先生说,他的职业性质特殊,一年有300天都要熬夜加班,身边有同事因为熬夜身体撑不住,年纪轻轻就走了。“我希望父母能有一个保障,在网上偶然知道了中华遗嘱库,所以立下一份遗嘱给父母,是一个安心的保障。”
为何需要订立遗嘱?
登记遗嘱或可避免未来遗产纠纷
3月22日,中华遗嘱库江浙沪区域负责人黄海波对红星新闻记者表示,遗嘱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好家庭事务,缓解家庭矛盾,避免未来的纠纷。
“我观察到,现在很多子女和父母并不了解对方的财产情况,立遗嘱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财产清单’,从而减少纠纷。”黄海波认为,人们对立遗嘱普遍存在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得到八九十岁才需要立遗嘱,二是误以为遗嘱公证后就能完全按照心愿实现。
黄海波解释,根据民法典,年满18周岁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以及16周岁以上的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都可以立遗嘱。需要注意的是,遗嘱人在立遗嘱时必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高龄老人如果已经神智不清了,我们是不会让他们立遗嘱的,即便立了遗嘱也不会生效。”
谈及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前来登记遗嘱,黄海波表示,年轻人对谈论生死不是很忌讳,且法律意识更高,更愿意接受新事物。
黄海波表示,年轻人可以借助登记遗嘱,避免在遭遇意外等情况后,把财产留给不符合意愿的继承人。“曾有一个18岁的男孩来立遗嘱。”黄海波说,男孩父亲出轨导致家庭破裂,他不希望自己出现意外后将遗产分给父亲,最后立了遗嘱,将遗产全部留给母亲。
遗嘱执行中的法律问题
律师:遗嘱继承要优先于法定继承
据裁判文书网公示案例,2021至2022年间,在中华遗嘱库生效的遗嘱涉及诉讼的案例共有26例,判决结果均为胜诉,且大部分的案件经一审判决后,当事人并未进行上诉。但在具体遗嘱执行过程中,各方依旧会碰到相关法律问题。
“人们去做遗嘱公正,虽然公正是合法有效的,但是执行结果未必能达成人们立遗嘱的心愿。”黄海波表示,立遗嘱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需要结合家庭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有时还需要配备其他的法律文件来避免后续的风险。此外,在遗嘱保存上也是要注意的,出现过很多次遗嘱丢失的情况。
根据民法典规定,继承开始后,遗嘱执行人为遗产管理人;没有遗嘱执行人的,继承人应当及时推选遗产管理人;继承人未推选的,由继承人共同担任遗产管理人;没有继承人或继承人均放弃继承的,由被继承人生前住所地的民政部门或村民委员会担任遗产管理人。因遗嘱执行难度较大,为保障自己的遗嘱能顺利执行,很多人选择在遗嘱中指定遗产管理人。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根据此次发布的白皮书显示,在中华遗嘱库登记保管的遗嘱中,已有1542份遗嘱指定了遗产管理人。
黄海波介绍,中华遗嘱库在办理遗嘱时会审核两次。第一次会考察遗嘱人身体条件和财产情况,第二次会考虑其遗嘱意愿的复杂性。他建议所有市民都去专业的机构立遗嘱,立遗嘱的目的是避免未来的纠纷,否则可能会带来更多麻烦。
黄海波表示,很多自书遗嘱被推翻的原因是事务性安排也被写在遗嘱上。“例如老人想捐献眼角膜,而第一顺序继承人不同意,那其他继承人就会抓住这个机会,通过打官司的方式获得更多遗产。”黄海波认为,这种事务性安排可以写在中华遗嘱库推出的“幸福留言卡”上,将财产安排和事务性安排分开,可以减少纠纷。
民法典立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杨立新教授认为,遗产管理人负责对遗产进行清点、接管、分配和管理,能更好地执行逝者的遗愿,避免继承人之间的纷争,必要时快速解决纠纷,防止遗产出现损失。此外,遗产管理人制度还为解决继承纠纷提供了新思路。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两种不同形式的继承方式,两者适用条件有所不同。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继承开始后,按照法定继承办理,有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或者遗赠办理,因此遗嘱继承要优先于法定继承。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但遗嘱继承要想发生效力,必须保证所立遗嘱是有效的。遗嘱要想在法律上是有效的必须满足遗嘱内容合法和形式合法的相关法律。”付建表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所立的遗嘱无效。遗嘱必须表示遗嘱人的真实意思,受欺诈、胁迫所立的遗嘱无效。伪造的遗嘱无效。遗嘱被篡改的,篡改的内容无效。此外,遗嘱的内容要符合法律强制性规定,还要符合公序良俗,否则会导致遗嘱内容无效。
另外,民法典还规定了遗嘱有效要满足的形式要件,一般来讲,在遗嘱登记机构、公证机构订立的遗嘱是满足法律对遗嘱的内容合法性要求和形式合法性要求的。遗嘱继承有效的情况下,遗嘱继承优于法定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