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一起来看看吧。


【资料图】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1

美丽的草原——蒙古族的家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一首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动地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户晓。站在这几乎象是触手可及的蓝天白云下,脚踏着无边的绿色,极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骏马,我们不尽心旷神怡,仿佛来到了梦中的人间天堂。

走在辽阔的草原上,我们回看到星星点点的毡包。这便是蒙古族人居住的帐篷——蒙古包了。它的结构非常简易,由陶脑、乌泥和哈那组成,外面再覆上一层羊毛毡,既保暖又轻便,再安上门窗,两个人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可以搭建完成。火膛放在屋内的正中央,再在顶上开一个小天窗,把烟囱伸出去就可以啦。这种房子冬暖夏凉,是蒙古族人为适应草原生活而发明的流动的家。 在每年骄阳似火的七八月间,蒙古族人们要举办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那达慕大会。这是蒙古族人民特有的传统节日,在这里人们买掉牛羊,用换来的钱买些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时还可以欣赏到各种蒙古草原人民特有的节日,如摔跤、赛马等,让人赏心悦目,留恋忘返……

说起草原人民的服装,那可就更美啦!既简洁又大方。每一种颜色有着不同的象征。白色是如乳汁一般无暇的颜色,象征纯洁,一般在节日盛典时才能拿出来穿;。蓝色象征忠诚坚定。红色象征热烈开朗,是人们最常穿的颜色。黄色只有活佛与王亲才可以穿,一般人不会穿。他们的腰间总是系一条宽大的腰带,通长长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

他们饲养的牛马和羊群,不仅是牧民们生活的保障,而且构成了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绿绿的草原因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们勤劳善良、憨厚朴实,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美妙而悠扬的歌声,仿佛诉说着草原人民的豪迈与奔放。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2

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很受蒙古族男女老幼的喜爱,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大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面左右不分衩,领子很高;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作为装饰。男袍大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大多为红色、绿色、紫色。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着装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健。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两种。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蒙古族的服饰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尝试过的,令我们很向往!

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人们的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光线也很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居住习惯和地方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居住过的,我对蒙古族的民居的风格有着一种很强烈的喜爱!

饮食

蒙古族人民大多居住在辽阔的大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奶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招待客人时用的“美味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加上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很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将皮剥去后放入锅中,放入调料,进行蒸煮,可谓色香味俱全,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来吃,所以叫做手把肉。

蒙古族的饮食是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没有品尝过的,令我们感到很新奇!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们中国有56个民族,是个“大家庭”。

对于蒙古族,大家肯定不陌生吧!那么,对于蒙古族的礼节,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当你来到蒙古的大草原时,你会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有种惬意的感觉。不久后,你就会看见路边出现一位蒙古族人,你不用奇怪,这是蒙古族主人来迎接你们来啦!接着会不断有蒙古族主人来迎接,他们会在你车子的前后左右围成一个圈给你们带路。

当你来到蒙古包时,你肯定会由衷地赞叹起来:“这里真是一块好地方,草原的大自然景色多美好!”你要是用临时学的蒙古语“赛怒!赛怒!”来赞叹的话,蒙古族人会更加高兴的。

接着,主人会给你倒上自己酿制而成的香甜的奶酒,醇香的奶酒会使你更加喜欢这个民族,甚至会深深爱上这个民族。这也是对主人的尊重和亲密。

品尝完了香甜的奶酒,主人会带你到美丽无边的大草原上游览一番,观赏那美丽的风景。既然,生活在大草原上,马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主人会给你挑上一批上等的好马。有主人带路,先熟悉一下蒙古的地理。接下来,主人会目视你在绿色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蒙古族,是不是很特别呢,有这么多的特色。五十六个民族,有着如此多不同的风俗,真是令人赞叹不已啊!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4

禁忌

1、日常生活禁忌:蒙古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方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2、火忌:蒙古人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3、水忌: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草原干旱缺水,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婚俗

婚制: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如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阿秃儿与诃额仑夫人的成亲,就是抢婚形式。聘婚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十三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但仍有抢婚制的残余。在部落间的战争中,抢婚或掠夺婚仍屡见不鲜。

求亲: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新中国成立前,通常是由男方的父母或委托媒人到女家求亲,如果女家同意,就可以定亲。按蒙古族的传统婚俗,男方须多次向女家求亲,才能得到女家的许诺。《蒙古秘史》卷一中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其子铁木真(即成吉思汗)到德?薛禅家求亲。德?薛禅说:“多求几遍,才许给啊,会被人尊敬;少求几遍,就许给啊,要被人轻看。”后来形成了一句蒙古谚语:“多求则贵,少求则贱。”求亲达成协议后,由男方带上哈达、奶酒和羊五叉或全羊到女家“下定”。女家请亲友陪客人饮酒,表示正式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家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由男方家的经济情况而定。农区多以金银首饰、柜子、衣物为聘礼;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牲畜为聘礼。牧民视“九”为吉祥数,聘礼以“九”为起点,从“一九”到“九九”,最多不得超过八十一头,取“九九”为长寿的意思。如贫困牧户不具备九数牲畜的聘礼,也可以择小于九的奇数,以三、五、七头牲畜为聘礼,但绝不能择偶数。

嫁妆:女家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通常是女方陪嫁的东西,比男方送给女家的东西多。因此,蒙古族有一句俗语:“娶得起媳妇,聘不起姑娘。”

择吉日:蒙古族的婚俗之一。又称择喜日。解放前,男女两家定亲后,首先要请喇嘛占卜,选择吉日,确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以后,由男家派媒人和亲友带上哈达、美酒、糖果等礼品,前往女家,同其父母商谈结婚事宜。谈妥后,男女两家开始准备婚事。一般是打扫喜房,或新搭蒙古包,宰牛杀羊,准备聘礼、嫁妆及其他结婚用品,通知双方亲朋好友,光临贺喜。

娶亲: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过去,蒙古族的娶亲非常隆重,并保留着男到女家投宿娶亲的传统婚俗。娶亲一般是在结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伴郎也穿上节日盛装。一同骑上马,携带彩车和礼品,前往女家娶亲。娶亲者至女家,先绕蒙古包一周,并向女家敬献“碰门羊”1只和其他礼物。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晚上,又摆设羊五叉宴席。并举行求名问庚的传统仪式。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圈。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婚礼:蒙古族很注重婚礼仪式,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的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要延续两三天,亲友才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分别时,母女拥抱,痛哭,表示恋恋不舍。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一个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娶到新郎家后,首先要举行拜火仪式,新郎新娘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杜尔伯特蒙古族的拜火仪式别具一格。当新娘进入婆家后,院子里垒着一堆旺火,新郎和新娘要一齐往火里祭洒奶酒,并跪拜叩头。旁侧站着司仪诵念《火的赞词》:圣主成吉思汗发现的火石,诃额仑母夫人保存下来的火种,用洁白的哈达、奶酒祭祀,民族之火从古到今。请新郎新娘祈祷吧!神火是你们婚配的见证;请新郎新娘叩头吧!佛光为你们传宗接代。

求名问庚:蒙古族娶亲的程序之一。求问新娘的姓名。又称讨封。是一场有趣的戏耍活动。娶亲者在女家投宿的晚上,要在新娘的闺房里摆设羊五叉或全羊宴,也叫求名宴。新郎和娶亲者,新娘及其兄嫂、姐妹们,皆为同辈,参加此宴。宴席上,大家戏耍新郎,逼他下跪或半跪,求问新娘的乳名或奶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们也不作答,有意拖延时间。这时,由男方的祝颂人与女方的嫂子相互答辩,并唱对歌,直到女方说出真实乳名,求名宴才告结束。求名问庚,实际上是一场智力竞赛,以此表达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聪明智慧。

刁帽子:也称抢帽子。过去,蒙古族在娶亲途中,娶亲者和送亲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都想争先到家,成为优胜者。为此双方在途中要进行刁帽子竞赛。通常是送亲者想方设法把娶亲者的帽子抢过来,挑在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马去拣,以影响其行速。娶亲者彼此掩护,而不让送亲者抢去帽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