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2022年养老消费调查项目研究报告》。报告发现,老人居家养老需求重在家政清洁、餐饮、老年饭桌等“日常所需”。机构养老需求重在“医养结合”,特殊护理用品、辅助用品需求增加。低龄老年人消费更具活力,升级型消费需求明显,高龄老人养老亟需加大支持力度。整体而言,老年人消费环境仍需“适老化”提升。

为了厘清当前养老服务和老年消费现状,更好解决老年人在消费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提振养老消费领域消费信心,2022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组织专项调研,从需求与供给两端对养老消费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面向养老消费需求端,对老人、家属子女或陪护者开展问卷调查,得出5条主要结论:

一是老人居家养老更关注家政餐饮等“日常所需”。家政、清洁(24.6%),餐饮、老年饭桌(23.4%),社会交往(23.4%)是居家养老更需要的服务内容,其中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还更需要康复护理和日间照料服务。

二是机构养老的需求重在“医养结合”,服务性价比更受关注。随着老人吃饱穿暖的基础性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对医疗、休闲娱乐等服务有了更多需求。机构养老的老人对翻身机、按摩椅、助卧助浴和特殊用品需求度更高。失能老人对特殊用品(成人尿不湿、护理品)的需求度最大。

三是低龄老人升级型消费需求明显,专用食品受老人认可。调查显示,低龄老年人更具消费活力,除了基本日常生活品的购买需求,对文化娱乐、时尚服饰、电子产品、保健产品购买意愿更加强烈。消费者对老年保健品和专用食品认同度较高。

四是身心和观念影响老年人的消费选择和消费过程。老年人出于身体自理情况、年龄、收入等客观因素,倾向于“主动”选择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近四成老人不愿子女安装监控,认为这样侵犯其隐私。近六成的老年人使用电子产品时存在困难,仍需更多的帮助。

五是消费环境需更加“适老”,老年人维权意识有待加强。60.91%的老年消费者遇到过打“亲情牌”进行营销的情况。当遇到消费纠纷时,41.99%的老人找商家或购物平台理论,26.25%的老人打电话向消费者协会等机构投诉,19.99%的老人自认倒霉,表明老年人在消费维权方面仍缺乏必要的引导与帮助。

面向养老服务供给端,对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机构负责人、保健医生、护工等)开展深度访问,得出5点主要结论:

一是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发展,服务标准体系尚待完善。部分被访者表示,目前服务提供方鱼龙混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内容不尽相同,从业者呼吁出台统一的地方服务标准和价格标准,推动养老服务行业高质量有序发展。

二是助老设施和产品供给不足,人性化程度尚待提升。对于老人文娱、体育、助浴、助洁等多元化需求满足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于失能失智和需康复护理的老人,现有相关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和智能化水平不足。进口设备人性化设计相对更好,但价格昂贵,自身支付能力不足。

三是医养结合服务较受欢迎,政策红利助推服务惠民。机构养老中约80%以上为失能失智老人,随着老年消费能力的增加,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更受欢迎。部分调查地区(如北京、南通),被评估为失能失智的老人床位费用可由社保统一支付,额度可观,极大减轻了老人的养老费用负担。

四是老年用品购物渠道受限,便捷化程度仍需提升。受到疫情影响,老年人外出购物受限制,老人不掌握线上购物的技能且机构内部未设置超市,影响日常用品购买。此外对于老人所需特殊用品、专用护理用品、智能保健用品等商品,没有专门的老人用品商店,老人购买专用特殊商品的需求不能很好满足。

五是高龄人群刚需凸显,政策支持力度仍需加强。调查显示,养老服务消费刚性需求者主要是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80岁以上)。目前,我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建立了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和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但相对于高龄老人实际养老消费支出来看,仍显不足,仍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

依据此次调查结果,中消协提出进一步改善养老消费环境的5条建议:

一是开展老年用品与涉老服务质量专项提升行动。深化开展涉老产品质量专项整治与提升,加强质量评测与监管,推进涉老服务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整体能力提升。

二是加大高龄老人养老服务供给支持力度。鼓励居家与机构养老服务更多聚焦高龄老人,加大政策补贴支持力度。

三是畅通老年消费渠道,构建老年消费便利圈。通过持续推进老年人融入数字经济,打通线上消费渠道。遵循老人消费观念和习惯,支持引导线下老年用品实体店布局,构建老人便利生活消费圈。

四是依托养老服务智慧化和科技化,推动养老服务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推动科技助老,营造“适老”消费环境。

五是通过加强养老消费安全宣传教育,强化重点领域养老消费维权,改善老年消费维权环境。

澎湃新闻记者 段彦超 实习生 张家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