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小调查:过去一年你读了几本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能让人受益终生。麦家说过一句话:“读书有什么用,只有读书的人才知道,不读书的人是不知道的”。是的,读书与不读书之间,不仅差的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世界。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儿。不读书、不思考,不践行,精神世界贫瘠,思想也空空落落。换个当下年轻人流行的表述方式:“读书能让我不至于在看到令人惊讶的事物时只会发出一声‘卧槽’的感慨。”但阅读无法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坚持和习惯。读书无法让你立刻功成名就,但它能让你在遭遇低谷时,给你一种崛起的力量,给你一种重新出发的勇气,给你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
但眼下,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生活节奏逐渐快了起来,阅读方式也开始逐渐多样化,纸质书、电子书、有声书……碎片化的阅读渐渐替代了手机电脑还未普及时的整本书的阅读方式。有人感叹读书已经变了味,但却也有人觉得不必过分焦虑,无非是获取知识的方式改变了,你怎么看呢?
小调查:关于碎片化阅读,你怎么看?
如果说体系化阅读是在探寻知识的深度,那么碎片化阅读就是在拓宽知识的广度。碎片信息收集对于思维发散性强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把利器,接触的信息越多,越有利于由点及面,而与信息的接触越多,越有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每分钟更新的实时热点、一天一变的关注焦点、每月不同的流行趋势都在提醒我们当今社会的信息更迭有多快。碎片化阅读,方便快捷地满足了人们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的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的获取,分享与传播之需求。而能够短时间地感知到外界变化可能对于部分年轻人来说更为重要。
碎片化阅读并非百利而无一害,其会带来注意力不集中、深度思考能力下降等问题也是不争的事实。跳出不利影响的桎梏,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保有体系化思考,让两者相互补,无疑才是最为聪明的选择。
不惧怕时代的瞬息万变,不抵触任何一种顺势而生的新模式,我们才有可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趋势下,借用时间的碎片,保持连贯的整理输出,我们才能真正发挥碎片化阅读模式的功效,让体系化思考的树干上枝繁叶茂。
阅读书单:2023年中国好书推荐书单
“雷锋书系”诠释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观念的形状:文物里的中国哲学》从72件文物解读中国哲学智慧,《院士解锁中国科技》由院士主笔讲述科技成就故事,《一个长江 从雪山到海洋》展现长江的地理景观、物种分布、百态人文,《这才是丝绸之路》用实地行走和GPS定位精准复原“丝绸之路”,《雪线上的边关》讲述戍边军人怎样克服极寒缺氧、雪崩塌方、雷电风暴,《麦家陪你读书》解读44部文学名著,“共和国脊梁”丛书绘就竺可桢、钱学森、屠呦呦等科学家的故事……第28个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按照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评选出的书单,来一起阅读吧!
来源:综合人民日报、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公众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