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春风扑面,满城锦绣。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刚刚结束的青岛市党代会,描绘了这座城市的新愿景。接着,我们又喜迎青岛市两会的到来。星辰大海,征帆千里万里。人间烟火,情系千家万家。这是一座充满奋斗精神和幸福感的城市。半岛全媒体今起特推出“活力精彩看青岛”栏目,让我们一起感受城市脉动,共赴更美好的未来。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钟迎雪

在青岛,中山路片区就是哈利·波特通往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这座城市,几乎有着两个平行世界。一个雄踞在东部,摩天大楼和玻璃幕墙为特色的现代建筑群辉映着城市的天空。一个安卧在老城,一道栈桥,百年风雨,时间被一块块马牙石擦得铮亮。

斗转星移,无数人曾慨叹着老城区的空心化。今天,我们却欣喜地发现,老城区“发芽”了。随着青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展开,市南区以全域5A级景区标准对中山路历史片区进行改造,特别是有效利用老建筑空间,破旧的里院经过修葺正在焕然一新,更有新业态和“新人类”不断引入。沧桑和新锐共生,历史和时尚共舞,原住民和外来者都在这里慢慢找到自己的时间,这是一片属于青岛的浪漫,他们的情怀更是老城活力之源和复兴的隐秘力量。

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梦想就在你我身边。

翻遍垃圾寻钻戒

但留好客青岛名

“无大胡子不青岛”,在黄岛路大胡子啤酒屋门口进店处,挂着这样一幅字。这是一位济宁游客专门写给店老板李永青的。更让他自豪的是,他曾连夜翻遍9个大垃圾桶,忙到凌晨4点,终于帮一对新婚游客找到钻戒。

大胡子李永青与游客赠送的书法合影

李永青说大家基本上都不知道他的本名,都是叫他“大胡子”。“很多人都以为我是青岛人,但实际上我是烟台人,不到二十岁就来了,今年42岁。”

4月10日上午,记者沿着中山路来到黄岛路,可以看到不少老人结伴沿路观光,指着这看着那回忆过往,还有个别游客用相机快门记录下所到之景。如今,黄岛路有一排小门头房还在营业,有啤酒屋、海鲜店、面食店、蔬菜水果店、调料店……施工围栏挡住了部分施工现场,留下了两米的宽度,便于居民和商户通行。

上午10点多,大胡子啤酒屋刚开始营业,店老板李永青到旁边海鲜店买了两斤蛤蜊,扫码结完账走回店里。按照以往,进了四月门,游客就多了,李永青就开始忙碌起来了,今年由于受到疫情影响,人流量并不多,主要是一些本地市民来逛老城区。

李永青指着墙上“无大胡子不青岛”的字介绍,写字的人比他年龄小,所以他称呼为小郭。小郭每年都会来青岛旅游,每次来都会到他店里喝啤酒吃海鲜,一开始李永青会教着他挑什么样的螃蟹肥,选鱼看鱼眼看鱼鳃等,后来,小郭对于挑海鲜是“轻车熟路”了,还带着朋友一起去选购海鲜。

游客送给大胡子的锦旗

“当时收到这幅字的时候,我真的是很意外,心想这做买卖,还有人想着我。”李永青说,因为店里大多数是外地游客,只是因为旅游来过一次,或者是带着朋友来的,只有一些本地住户才会跟他非常熟悉。

“我这小店不过百平方,以前在旺季的时候,需要雇俩厨师,加上服务员十个人一起忙活,一张桌子一晚上能翻六轮,一天400多斤散啤。”李永青跟记者回忆着自己曾经的小店“辉煌”。

随后,李永青看看了墙上的表,快十一点了,准备去做饭。

大胡子李永青在备菜

“因为在这附近施工的工人很多,他们也不能去太远的地方吃饭,所以为了方便,就会提前给我打电话预约,几个人需要几个菜,一般就是经济实惠的小炒,进门就能吃上热饭。” 李永青一边说着,一边切土豆丝备菜,刀工熟练,没几下就切完了所有的菜。

“我这里没有货,都是顾客自己带着,或者去周围市场海鲜店买,买的货好不好,拎来我看见也会提醒一两句。”李永青介绍,因为他主要是做海鲜代加工,都是顾客自己买来的海鲜,所以在口味上,就需要有特点,这样才能让食客喜欢,也能留得住老客户。不管是外来租户还是原住户,街坊四邻都成了朋友,自己忙的时候,要什么货忙不开,打个电话让隔壁送来鸡蛋。

在陈列酒水的柜子旁,有一面锦旗,是一对丢失钻戒的新婚夫妇送的。

“那对年轻人我印象很深,当时给她送菜的时候,就看见她把钻戒摘下来放在一旁的小碗里面,当时我就提醒她收好,别跟海鲜壳堆一起找不到了,她还跟我说谢谢,吃完饭俩人就走了,我也就没当回事。”李永青说,结果第二天上午,两人跑来找他,说钻戒丢了,想问问他们店里看没看到,李永青立马询问了当晚打扫桌子的店员,都说没看见,那时店内也没安装监控,人流量较多,他很难判定是被人拿走还是丢到了垃圾堆里,李永青安慰两人先不要着急,打电话问问垃圾清运车。

“不找到是肯定不死心的,就是寻思试试吧,那一车9个大垃圾桶,大夏天那个味道啊,酸臭没法形容,那个场景还真难忘。”李永青介绍,他跟负责清运垃圾的工人师傅说明了情况,在不影响他们清运进度的情况下,他和丢失钻戒的新婚夫妇从凌晨一点找到四点,把垃圾堆翻了两遍,最终在蛤蜊皮、鱼刺堆里发现了那只钻戒,也算是没有白忙活一场,如愿找到了那只钻戒,这让那对夫妇十分感动。“那女的都哭了,第二天就给我送来了锦旗,对青岛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李永青说。

“每天看着一步步改造,里院广兴里修好开放了,门口还在施工,自己守在这家小店,也没有想太多,干一天是一天。”面对老城区改造,李永青比较随性。

失恋来青散心的年轻人,孩子如愿考上大学来青旅游的一家老小,多年未见的老友相聚,来青蜜月感受浪漫的新婚夫妇,花甲之年牵手逛老城区的老年夫妇,兄弟姐妹相聚的大联欢……李永青见证了无数人的喜怒哀乐,一间啤酒屋承载了无数人释放过的情绪。

“确实是有感情了,将来这条街上的小店也都要翻新修建,周围的住户可能也会搬走,为了环保,不一定还能使用明火,但是不管到哪,我这个大胡子都在,黄岛路都在,好客青岛都在。”李永青笑着说完,起身走入厨房,开始点灶刷锅炒菜。

市井长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三十二载街坊情

留守见证新时光

韩爱敏堪称一名“刀客”,每天手起刀落切开无数斤红红白白的肉,却无法切割对这片老城区的感情,她甚至面对记者的采访潸然泪下。

韩爱敏的肉店与大胡子啤酒屋相隔只有几十米。2022年1月的时候,记者曾经来过韩爱敏的小店,那时天寒地冻,韩爱敏很早就会到店,切肉灌肠,晾挂翻晒,一整天都在忙碌着。这次记者到店,与之前情景完全不同,因为灌肠季过去了,她清闲了不少。

韩爱敏十九岁就来青岛了,在黄岛路开了三十二年肉店,没有挪过地方。她最拿手的,当属灌肠,由她亲自配制调料,纯手工切肉晒的风干肠受到很多老住户的喜欢,有很多人,即便是搬出黄岛路多年,每年冬天都会跑回来找她灌肠。

肉店店主韩爱敏笑着跟记者打招呼

“一开始是一个广东饭店老师傅给我的这个秘制配方,当时顾客就尝着感觉不错,我就每年都做。”韩爱敏跟记者介绍,慢慢地,她自己将配方进行改良,最多的时候一天能灌400多斤肠,店门口上面挂的都是肠,红彤彤的一片。

“其实现在好吃的加工肠太多了,但是很多老客户都回来找我,是因为他们记得这个地方,记得这个地方的味道。”韩爱敏说,其实很多次自己都想跟丈夫搬离黄岛路,另外选址开店,但是这份多年的情结始终没能让她离开,韩爱敏梦想在老城区改造好后能继续留在黄岛路,只要自己能干得动,就让那些老住户尝到她的味道,也是记忆的味道。

店门口上面挂的肠

“我来这里三十二年了,在这里见证了黄岛路的兴衰,很多住户回这里看施工情况的时候,他们都问我,怎么还没有搬走,我确实有点不舍。”谈到这里,韩爱敏的声音开始哽咽,从十九岁来青岛,黄岛路,就是她的第二个家,她之所以不想搬离,是因为想继续留在这里,当一个“见证者”。

“当年刚来的时候,周围人都说中山路是青岛之窗,是市中心。以前,黄岛路有个市场,人流量特别多,我几乎都没有停下来的时候,现在由于改造一些居民搬走不少,基本上都走了。”韩爱敏告诉记者,黄岛路周围很多老住户都搬走了,只剩下部分居民还有一些外来租户,现在她有了更多时间陪陪小孙女。

黄岛路前的施工围栏

“修好后,肯定是大变样,环境好了,人流量多了,我们的经营也会好很多。”韩爱敏在这一点上倒是非常乐观,她告诉记者,来青岛旅游的人本来就很多,现在还会制作一些台式风味纯肉的烤肠,特别受人喜欢,这个肠不同于风干肠,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记者看到,为了便于老客户存取,韩爱敏特意用了真空包装,实在是老顾客没时间自己来取的,她就会通过快递的方式,寄到老顾客手中。

如今的青岛,从南到北,有了更多的时尚商业街区,韩爱敏也会抽空跟家人去闲逛,亨得利、春和楼等老字号依然在中山路守望着,在她眼中,这些街景依旧是这个城市最浓郁、最生动的底色。

“这里的每段道路、每栋建筑都有生命,感觉是最适合闲庭信步的老街,就是想来看看,基本上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不管新旧模样,百年老街的沧桑感和时代感都给人感觉很治愈。”正值周末,赵女士带着25岁的女儿来闲逛,用手机记录下改造中的样子。她告诉记者,自己是一名60后,她的母亲曾在黄岛路居住过,亲身经历过中山路片区的繁华。在她们眼中,城市的进程大大超过了自己回忆的速度,只有一些建筑痕迹才能证明自己曾经生活的方式,这里的一砖一瓦都不断向外界讲述着老青岛的故事,而她,也想带着女儿重温已去世老母亲的那段旧时光。

提起对老城区的感情,韩爱敏潸然泪下

生活一半诗意,一半烟火,一条老街,一段故事,有的人就是喜欢这种感觉。

“等着附近老居民都回来的时候,我能和他们说说我经历的见证,从以前的兴旺到以后重新回到我们生活当中。”韩爱敏介绍,空闲的时候,她也去过青岛的很多景点,还有黄岛路前新翻修的里院广兴里,确实是大变样,也正是因为这样,让她对老城区新貌有着无限憧憬,当她说完,走到店门口,张望着围栏远处的施工一角。

租下整栋老里院

品牌包装新意多

李英磊,一名不按惯例出牌的85后。他,青岛土著,5年京漂,5年沪漂,然后回到青岛创业。在咖啡店里卖服装,或者说在服装店里卖咖啡,当然更卖品牌设计和青岛故事。他最得意的,是在益州路租下了整栋里院!

沿着黄岛路步行二百米来到易州路29号,泰福里,中西合璧的里院建筑,取名“泰福”寄托着平安与幸福之意,始建于1914年以前,20世纪20年代中期重建,砖木结构,地上二层,建筑面积约651平方米,现在是一家“做咖啡的服装店”,走入店内,店内设计将城市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好奇设计者是谁。

经过李英磊设计打造后的里院泰福里焕然一新

李英磊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当初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习的油画专业,毕业后没有直接回到青岛,而是选择了十年外地闯荡生活,2016年才回到青岛选择创业。泰福里入门显眼处,有一幅手绘青岛地图,作者正是李英磊,在他笔下,中山路就像一条彩带,掩映在青岛老城区人文地图里,将无数景点串联其中,从北向南,一直到海,可以说老城风光都围绕中山路。

墙上的老照片,是古今对话,牵出一段过往;牵出一段青春;牵出一段牵挂;角落里摆放的照片,从黑白到彩色,光着膀子拎着啤酒塑料袋的青岛大叔,新婚夫妇抬着大录音机回家,举着大鲅鱼的鱼贩子,围坐一桌打够级的老头们……

李英磊展示自己的手绘地图

“开店并不是主业,我更多的身份应该是品牌包装与设计。”李英磊告诉记者,自己现在有专门的设计师团队,主做品牌包装与设计,比如一家饺子店从选址到logo,再到店家营销概念等,全部融入专业的品牌包装,他曾给杜海涛、何炅等一些明星店铺都做过品牌包装,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更想将这些市容街景变成“品牌化”。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些童谣是青岛老城区盛极一时的最好写照,对于我父母那一代是非常熟悉的,当时家里需要买什么都会选择来中山路逛逛,特别繁华。”在李英磊眼中,对中山路的浓浓依恋,已经成为很多青岛的集体情感,渗透在这座城市的空气里,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获得新生的里院泰福里内景

“对于老城区而言,“南洋北中”部分建筑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形成独特魅力,所以它从不缺乏时代感,只需要重新融入时代。”李英磊表示,自己花费40万租下现在这栋楼,并不是为了怀念而去打造它,而是选择将过去的东西重新变成唤起记忆的物件。比如入口处的牌匾“做咖啡的服装店”,是专门从各地收集来的木板,虽然有过再加工,但是记者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些木板比李英磊的年龄还要大。他将木板遗留的门环印记和糊纸花纹还保留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手写店名,并不是以往普通店面中,特意为了做旧风格而做的牌匾,而是真正用了老物件。

“很多人在青岛奋斗,买车买房,而我也在努力地做文化设计,能够租下这栋楼,真的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李英磊说,自己作为一名年轻人,能够拥有整栋里院建筑作为自己的公司,是非常具有成就感的事情,正是在这种成就感之下,觉得自己更应该将各种设计做好。他将楼下的空间作为衣服展销陈列以及咖啡休闲区,一楼小院也是休闲区,二楼平台可以休息,一眼就能看到里院的红砖红瓦。

“现在都说是文创,但是我们所做的与以往文创是有区别的,第一是一种民间艺术再创造,因为现在审美多变,而我所理解的潮流就应该是大众所接受的,这点不像是国潮风,会更偏精致一点;第二则是一种文化包装,这种文化包装是联动的。”李英磊说,有些人认为他们可能是在做一家文创店,但是实际上是有所区别的。前段时间,李英磊接了一个品牌包装的案子,对方将餐厅名字设计为“海鸥餐厅”,而餐厅特色则是主打无公害农产品,从蔬菜到鸡,都是在崂山一处约九亩地中自种的,天然无公害。李英磊当时考虑了一下,向对方提出来,海鸥和九亩地对于大众的认知概念,从餐厅特色出发,九亩地是一下子让食客记住,并且能够凸显餐厅风格,对方听后当场叫好就直接同意了。

李英磊展示将青岛艺术家画作变成了衣服

“那北京人说北京话,很多人游北京胡同,一逛都能好几天,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这也是我在思考的地方,我感觉这些路,这些院子是可以实现的。”李英磊认为,与北京胡同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正是这些差异性体现了地方风格,于是他和同事在做一些IP,一些方言的时候,就会把青岛故事融入进去,形成一种别具风格的感觉。在李英磊眼中,自己所处的中山路片区,周围的里院,每一栋楼,随手一指都是故事,那么如何将老辈人口中的故事延续下来,便是一种正在探索的方向。

“这一间房子我准备用来摆放关于青岛历史和文化的各种书籍,没有书香味的老城气息是不够的。”李英磊指着二楼的一间空房间跟记者介绍,他准备从各地搜集关于青岛的文化书籍,让游客和市民,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邂逅这片土地的文化气息。

李英磊全新打造的里院泰福里店内内景

共育青岛新文化

打造都市新空间

有人说:“欧式风情浪漫细腻,里院文化生动温情。”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交织碰撞出的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叠加,而是包容共存的火花,也是老青岛和新青岛的故事。从规划到创意,从感官到舌尖,记者观察到,在李英磊改造和设计的提升下,既保留了里院老建筑原有结构体系和底蕴,又融入了新的产业元素。

“我主要的设计理念,是一名80后经历过的,从小到大经历过的土砖房、瓦房、楼房、现代落地式写字楼……”从交谈中,记者可以感受到李英磊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他选择了从墙的变化来展现建筑发展形态,也是一个时代和城市变化发展的缩影。

李英磊全新打造的里院泰福里店内内景

记者看到,整个楼内全部是水泥抹面,用手一摸,有些粗糙,在很多入门处,则是直接暴露的红砖,吧台选择直接暴露的水泥台设计,源于他小时候经历的农家大锅大灶台,在整个空间中,地面的上花纹都是李英磊亲自设计制作的,用心的人会发现,这栋楼的设计者处处是匠心,在浓缩的空间里,记录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

“我当时设计花费了十天左右,装修也就干了二十天。”李英磊的设计加施工时间较短,这个时间竟然令很多人感到意外,2021年11月开始营业,属于这条路上营业最早一批营业的门店,也算是给周围店铺做了一个打样。

随处可见的水泥面,暴露砖块和精美的地面砖花纹

“众所周知,青岛有很多著名品牌,我们做了一个国货青岛,就是想做一种文化输出,比如有的艺术家,他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但是自己的画作却很少被人知道。”李英磊拿着一件彩色衬衣向记者介绍,这是青岛市著名画家孟国华的油画作品,他曾是一名教师,他们选择将青岛市很多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变成了衣服,将这些画作变成产品,市民和游客都能欣赏到这种风格,喜欢这种风格的可以穿在身上。不仅如此,还将一些设计放到青岛的啤酒文化上,李英磊向记者展示一款崂山精酿啤酒设计,主题是六仙戏酒蟾,记者看到一箱内6瓶啤酒罐图案设计各有特色,不同的色彩基调,人物形象设计也不同。

“有些人不喜欢相同的东西,为此我们提出一个换扣子的概念,在我的二店有上万只扣子,如果顾客想换扣子,就能提供这些服务。李英磊告诉记者,在尝试这种新业态的同时,他再也尝试一种多元化经营。也正是因为这样将饮品咖啡与服装相结合,打造成一种别样的打卡地,不是只来一次拍完照就走了,而是能够让人记住,愿意经常来这里。在老城区的这个角落里,沐浴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浪漫美好,坐一下午,成为自己的一种城市空间。”

“其实一开始我是不想争外地游客当客户的,主要是想做本地客户,但是燕儿岛路二店的一位客人,她从外地来开会,空闲的时候走进我们店里,后来她每次来青岛开会,都会进我们店里坐一下午,在那个时候我发觉一家店能被人惦记是一种非常美好的事情。”李英磊表示,自己如今想把里院泰福里“卖咖啡的服装店”打造成这种能够让人正八经坐得住的地方,一种多生业态,而这种努力,他还需要在这条路上走很久。

特具青岛风格的照片

“中山路,如果按照规划设计完成改造的话,效果可能会超乎意料,通过这种更新,也希望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休闲地点。”李英磊表示,全国各地游客来青岛旅游,大多数首选的都是从市南区栈桥开始,而中山路步行就能去海边,在旅游旺季,外地游客较多,到了旅游淡季,本地市民也应该是逛老街区的主力,只有这种四季的人流中,才能看得见每家店的活力。

“这条街要想成气候,变成特色肯定是需要一个时间的,但是也正因为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对这条街,对这座城市的检验。”李英磊表示,无论是经营方式更新,产品理念更新还是建筑空间更新,对这条路,这片老城区都非常有信心。

中山路片区改造中

青岛的万家灯火,在夜色里寄存着千万次心动,一条条道路隐藏着无数足印。在这座宜人之城,无数颗心相互给予,相互创造,相互成就,崭新的城市故事,正在春天蓬勃生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