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网络辟谣在近几年兴盛起来,其原因和表现都值得关注,这一现象是和信息传播的快捷和碎片化有关,在表现上则呈现出一种组织化和系统化的特征,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郭栋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互联网时代的事实核查嬗变》一书专门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网络辟谣这一现象,这种业界司空见惯的辟谣实践被作者通过学术语言进行剖析,呈现出一定的社会学意义。
书的作者用了47页的篇幅来分析联动模式下的事实核查,此处的定语“联动模式”很重要,因为这是当前网络辟谣的一大特点,作者还用“合纵连横”四个字来对“联动“的意义进行进一步阐释。
我们平常在刷手机时,会看到一些辟谣新闻,尤其是社会热点事件发生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官方没有及时回应民众关注的个别热点问题,便会出现一些和热点事件相关的谣言,这时辟谣新闻就会派上用场,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深入了解这类新闻的传播模式,书的作者说到,联合辟谣平台在2020年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为核心,辐射到全国40多家辟谣平台,从而形成一种震撼的媒介景观,事实上,仅就这一现象而言,已经具备作为学术命题的价值,因为这样一个联合辟谣平台协调了从中央级媒体到地方媒体的大量传媒资源,可以想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很难通过某一种单一的力量来实现。
研究网络辟谣联盟,还需要深入探析地方的辟谣平台是如何布局的,在大的联盟的架构中,中小型平台的发展空间如何?作者在书中分析了三家地方平台,即四川、陕西和云南三地的网络辟谣平台,进一步指出,拥有足够活跃的信息传播者,是产生这种联动气质辟谣模式的重要因素,可见,最根本的要素还是人!
从地方辟谣平台分散的模式升格到更高的级别则是我国网络事实核查的一大创新。2018年8月29日,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上线,承办者是新华网,这开启了“联动发现、联动处置、联动辟谣“的新型工作模式,那么又该如何看待这种模式的发展趋势呢?作者的最终落脚点是”社会治理“,或许这种思路是打通信息传播中“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有效之举。
作为一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专著,这本书还探讨了不同终端的辟谣形态之特点,以中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不同端口的内容为例,在PC端上,该平台内容体量庞大,栏目设置丰富,版面的视觉语言和传统的门户网站有着一致的逻辑,更为重要的是,其内容设置贴近用户,这是所有报新闻信息传播者都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这种忒进行具体表现在,设置了调动用户参与的“我来查证”栏目,一些核查内容还强化了专业性,特意在文后介绍了对该文进行把关的专家。贴近性的另一个表现当属“可视化”呈现,“读图识谣”就是代表之一,该栏目的理念和碎片化时代的传播情景相适配,甚至文字也通过图片的形式体现出来。APP端上的事实核查类内容展示也有明显特色。在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的移动端,辟谣新闻有沦为“日常生活化”的倾向,微信公众号上的内容展示让作者有了新的发现,即看到了一种介于机械组织和有机组织之间的新型组织模式,这种融合的组织特点表征出核查机构和新型的互联网产业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的一种嵌入性特征。
当然,联动模式下的辟谣也有不足之处,尤其是地市级网络媒体上的辟谣平台,内容体量相对较小,甚至存在炒冷饭的现象,作者也质疑“现有的内容体量能否适配你这种辟谣平台延申到地市层面的做法呢?”笔者的观点是乐观的,只不过信息传播的灵活性需要倍加关注。(孙建 上海政法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