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当传统戏曲遇见现代舞台,当千年古镇化身剧本杀现场,在即将到来的国庆中秋假期,安徽文旅市场凭借热门景区、新兴业态、创新场景等构建的立体消费网络,书写着假日经济的生动答卷。这种多维度、深层次的文旅融合模式,不仅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皖风徽韵,更以强劲的消费牵引力,为全国假日经济注入安徽活力,彰显出地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独特路径。

场景创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文旅消费的核心竞争力,在于能否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动态的体验场景。安徽深谙此道,从合肥百戏城打造的“百戏”主题演出,到固镇“相‘菊’垓下”的楚风汉韵沉浸式狂欢,再到三河古镇推出的安徽首个沉浸式古镇剧本游,每一处场景创新都紧扣地方文化内核。百戏城以戏曲为魂,通过现代舞台技术还原传统艺术魅力,让游客在观演中触摸安徽戏曲文化的深厚底蕴;三河古镇则打破传统古镇“走马观花”的游览模式,以剧本游为载体,让游客化身故事主角,在探寻古镇历史的过程中获得深度参与感。这种“文化+场景”的创新模式,不仅避免了文旅产品的同质化,更让静态的文化资源变成了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消费载体,有效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提升了游客的消费意愿,为景区客流攀升提供了坚实支撑。

业态融合,构建全域消费生态圈。单一观光已难满足多元需求,安徽通过“文旅+”融合战略,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消费生态。黄山推出的“美食+票根”模式便是典型案例,游客凭景区票根可在指定餐饮商家享受优惠,这种“游览+餐饮”的联动机制,既提升了景区门票的附加值,又带动了周边餐饮消费。此外,安徽全省推出的3800+双节文旅活动,涵盖民俗体验、亲子互动、户外休闲等多个领域,从特色街区的非遗市集到乡村民宿的田园体验,从文化场馆的主题展览到夜间经济的灯光秀场,多元化的业态组合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消费选择,更推动文旅消费从“单点消费”向“全域消费”转变。这种业态融合的背后,是文旅消费不再局限于景区内部,而是延伸至城市街区、乡村民宿、特色商铺等各个角落,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带动效应。

消费辐射,为假日经济注入持续动能。地方文旅市场的火热,需要通过消费辐射形成对全国市场的吸引力,为假日经济注入长效动能。从空间上看,黄山作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其“美食+票根”模式不仅带动了黄山本地餐饮消费,更吸引了长三角乃至全国的游客前来体验,形成“以点带面”的消费辐射;三河古镇的沉浸式剧本游,凭借“安徽首个”的独特标签,成为文旅新IP,吸引周边省份游客专程打卡,推动区域文旅消费联动。从时间上看,安徽通过丰富的文旅活动与创新场景,延长了游客的停留时间,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转变,进而带动住宿、购物、交通等关联消费增长。这不仅让安徽文旅在双节期间实现客流与收入的双提升,更以地方文旅市场的活力,为全国假日经济注入“安徽动能”,展现出地方产业发展与全国经济大局的深度契合。

安徽文旅市场的火热并非偶然。从徽文化、淮河文化、戏曲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共生,到山水、戏曲、研学、康养、乡村等五大文旅板块的精心打造,加之政策支持与市场创新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唯有以场景创新激活文化资源,以业态融合拓展消费链条,以消费辐射释放产业势能,才能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文旅消费生态,为假日经济注入持续不断的新动能。这个双节,安徽文旅必将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为全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安徽经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