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抵临,当网友在社交平台感慨“昨天短袖,今天羽绒服”时,他可能不会想到,供暖中的一度电,就可能来自戈壁的光、草原的风,或是远方的水。这个冬天,绿色能源为寒潮中注入阵阵暖意。

寒冷戈壁滩上吹来的“暖风”

新疆天山北麓,寒冷的“沙戈荒”上,白色风机叶片划破长空,深色光伏板在冬日斜阳下泛着微光。这里即将投产的200万千瓦煤电与610万千瓦新能源一体化项目,将通过±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把绿电送往3300公里外的安徽,为华东地区电力供应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89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约40%;其中风电、光伏发电量合计1.73万亿千瓦时,在全社会用电量中占比22%。

目前,我国终端用能中,电能的比重达到30%左右。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2025年9月22日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拍摄的中国绿发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陈朔 摄

就近消纳 冀北的绿电送至京津

巨大的风机在冀北缓缓转动。清洁的风能通过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被源源不断送往北京。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3个赛区26个场馆首次实现100%绿色电能供应。

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工程,使绿电输送能力提升30%以上,实现450万千瓦满功率运行。截至目前,该工程已安全运行超1940天,输送电量超480亿千瓦时。

7月10日,在国家能源集团天津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渤化光伏电站,工作人员在检查光伏发电板。新华社记者 赵子硕 摄

在天津市宁河区,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达到153.3万千瓦。当地2.3万电采暖用户已经用上了绿电,在每天下午6点至次日早晨4点的电采暖用电高峰期可以实现绿电供应。居民不仅用上了清洁电,还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余电上网获得收益,降低采暖成本。

1400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通过智能调度系统,实现了就近消纳、精准调配。“新能源可以有效为电网‘减压’。”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调控中心水电及新能源处处长黄志刚解释道。

绿色能源融入保供体系

寒潮南下,能源保供体系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变革。

从西北戈壁到东部沿海,从特高压骨干网到农村配电线路,绿色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保供体系。而这些看似遥远的绿色能源,正通过日益完善的能源互联网,化作千家万户的融融暖意。

11月17日,入冬以来首轮强对流强降温天气来袭,国网荆门供电公司组织专业人员对线路、变电站设备开展特殊巡视,保障低温天气安全可靠供电。新华网发 黄林摄

“随着我国能源保供体系不断完善,正呈现出多能互补、智能调度、绿色低碳、安全韧性的新格局。”华北电力大学国家能源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王鹏表示。

这场全国绿色能源冬日保供行动,正在为群众过冬托起稳稳的“热能底气”。(综编/钟奕 高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