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创造了403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的世界纪录。眼下,该团队还在联合上海的科研院所、企业为未来的聚变堆材料和装置研发作准备;
在紫金山实验室,科研团队联合华为、新华三等通讯龙头企业,实现跨2000公里以上距离30微秒时延抖动控制,开通覆盖35个城市的全球首个确定性骨干网络;
(资料图片)
几天前,由上海超级计算中心与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携手成立的长三角首个量超协同创新中心诞生……
如今的长三角,科创共同体开辟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开阔而深远。
今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周年。5月11日至6月3日,科技日报记者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赴长三角调研时发现,近五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的嘱托,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集合科技力量联合攻关,整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推动科技与产业的紧密结合,积极营造高效协同创新生态,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赢得高质量发展主动权
借助确定性网络,遥控350公里外的机器人给一头实验猪做手术,网络时延不到6毫秒;动动手指,就能精准操控井下240米深处的采煤机,实现远程“一键采煤”……在位于江苏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内,未来网络技术呈现的产业变革场景,未来感十足。
成立4年多来,紫金山实验室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发布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全球首个骨干级可编程交换设备操作系统、国内首个泛边界异构多云交换平台、全球首个云原生算网操作系统……
距离南京100多公里外的安徽合肥西郊,在一座山水环抱的小岛上,创造了45.22万高斯稳态磁场纪录的大科学装置旁,一批怀抱科学梦想的科学家踌躇满志。
“地球磁场约等于0.5高斯,新纪录相当于地球磁场的90多万倍。在很强的磁场下,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探明物质的内部结构、发现这个世界的物理规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副主任皮雳意气风发。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同的底色、共同的基因、共同的使命,让创新动能活跃的长三角,在一体化发展的蓝图中,不断夯实科技创新高地。
在上海,上海光源二期、软X射线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投运,全球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初步形成;
在江苏,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团队先后三次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竣工、首台套满负荷运行;
在浙江,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等2个大科学装置获批建设,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正式签约落户德清地理信息小镇;
在安徽,全省已建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12个,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运行取得突破……
合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集群化发展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获批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让长三角的原始创新能力更高、更快、更强。
聚力攻关核心技术,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写一首赞美安徽的诗歌,制订一个7天旅行计划,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什么是量子通信……5月30日上午,“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走进科大讯飞时,面对记者们的花式提问,“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短短数秒给出答案、惊艳众人。
“想要客观评价认知大模型的能力,首先必须有科学系统的评测体系。”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介绍,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科大讯飞联合承建的认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中科院人工智能产学研创新联盟、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共同设计了通用认知大模型的评测体系。研究人员将依此来评测技术,同时挖掘下一步的科研方向。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
在长三角,整合区域创新资源,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区域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看量子科技,由合肥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机构联合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微纳卫星发射。
看先进制造,由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科研人员共同研制的“无容器材料实验腔体子系统”,随天和核心舱进入中国空间站。
看航空科技,G60科创走廊将上千家企业纳入G60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促成重点企业与中国商飞成立联合攻关团队、自主研发ARJ21辅助动力装置,实现原位替换、满足自主可控。
嘉善复旦研究院封装开发部副主任邱德龙,最近正带领团队在当地一家企业做焊接部位的热力学仿真分析。
“嘉善本地有36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而上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产业链。两地地缘相近,复旦在嘉善成立研究院,可以面向长三角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和关键产品设计测试,同时帮助嘉善整合长三角的制造资源。研究院的大量硕博人才和实验设备,也可以帮助长三角企业进行人才技能培训、技术难点攻关、产品质量提升,与企业共同成长。”邱德龙说。
在长三角,深化跨区域联合攻关,部省(市)任务联动、资金联合、管理联通“三位一体”,打破了长三角区域20年的联合攻关壁垒。2022年11月,15个项目纳入首批长三角联合攻关计划,超过40家的长三角高校院所、企业参与。三省一市开放共享23个大科学装置、4万余台大型科学仪器,长三角科技创新券在三省一市互联互通……
“四链融合”创新协同,厚植高质量发展土壤
蘸墨、掭笔,一笔一划写下方方正正的汉字,在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中,一款会写毛笔字的机器人,吸引往来观众注目。
这款机器人的“婆家”是位于安徽芜湖的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夫特)。在如今的埃夫特,更多的机器人拥有上海的“基因”、芜湖的“身份”、国际化的“足迹”。
埃夫特首席战略官唐欣介绍,2017年,埃夫特成立了上海埃奇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埃奇),专门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和高水平人才招募。目前,埃夫特机器人在上海的研发团队,与芜湖总部合力攻关,整机在芜湖生产,产品销往全球多地。
“G60科创走廊成立后,埃奇还享受到上海松江区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录用奖励、培育津贴,员工享受人才公寓、人才租房补贴和优秀人才购房补贴等政策奖励。去年,公司被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唐欣说。
在G60科创走廊,企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雄心和长三角城市求新求变的进取品格,正让长三角的创新要素活力奔涌。
长三角G60金华(上海)科创中心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首个落地上海的人才科创“飞地”(以下简称金华“上海飞地”)。金华“上海飞地”成立后,已引进院士工作室1个,集聚高层次人才200余名,吸引医药、科技、新能源等领域15家企业入驻研发中心。
“我们希望通过‘飞地’助力金华的企业到上海提高研发实力,同时招引高新技术企业到金华落地,并为他们提供金融服务、产业链资源,解决技术难题。”金华市金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永辉告诉记者。
“G60科创走廊嫁接资源要素,让企业可以更精准地在长三角城市圈寻求产学研合作,持续放大长三角的科创、产业、金融、人才红利。”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副主任、松江区科创发展办党组书记、主任郭淑晴说。
寻梦长三角,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也在这里得到金融支持。2022年6月,长三角首只承接国家战略任务、九城市共同出资、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启动。目前,该基金已建立500个拟投企业项目库,已投资3.52亿元。
在如今的长三角,不少城市、企业、科研团队在这里共筑科技创新策源地,谱写异地研发+本地制造、异地孵化+本地产业化的“多城记”:上海与杭州共建“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合肥和杭州共建“合杭梦想小镇”,湖州和金华在杭州建立了“科创飞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建设步伐加快……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长三角三省一市正以高水平科技供给、高效率集聚创新元素、高起点协同创新,共绘发展“同心圆”,“1+1+1+1”大于“4”的融合效应正在显现,一体化发展的美好蓝图正渐次铺展。
征程万里阔,奋斗正当时!(记者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