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工作会被AI抢走,还是会因AI多一份机会?近年,“AI岗薪资领跑”“文科生如何上车”等话题不断刷屏,“算法工程师”“大模型研究员”岗位前人潮涌动……人工智能正“一路高歌”,让就业市场喜忧交织。喜的是,它如同强力“孵化器”,不断孵出新职业。AI测试员、AI动画师、AI运维工程师……制造、医疗、教育等领域岗位持续“上新”,就业“蓄水池”日益充盈。忧的是,“新饭碗”对端碗人的要求水涨船高,AI岗位集中在技术、研发、服务等“金字塔尖”,促使就业结构向“高精尖”跃升。AI就业热潮下,如何才能端好“新饭碗”?不可否认,面对就业新趋向,仍有不少就业者戴着“老花镜”,观望、踌躇。但AI岗位往往蕴含重要价值,与其畏惧,不如主动修炼“跨界能力”,结合自身所长与兴趣,成为AI时代一专多能的“斜杠青年”。AI火爆,并非仅是某一类人的“就业利好”,而是全社会适应力、学习力与协同力的一次“大考”。谁来帮大家补上AI的“必修课”?教育部正在加快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推动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微专业”和培训课程。超八成参与“微专业”学习的毕业生提升了个人技能,为求职成功增添了重要砝码。AI就业热潮不只是个人的考题,也需要制度托底。劳动法、就业政策、灵活保障机制都该与时俱进,社会安全网织得更密,才能让求职者心里更踏实。
策划/龙成满 夏振彬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庹亚男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希
拍摄/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邵权达
配音/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闫琦
剪辑/广州日报新花城
编辑:刘芳妤(部份内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