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中牟新区第三高级中学的一场“感恩教育”活动引发广泛争议。
在流传的视频中,一排家长跪坐在操场上,学生们则轮流从家长背上踩过。
校方随后回应称,这是“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并承认“具体细节考虑不周”,表示歉意。
我们理解学校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学生懂得感恩。但这样极具象征意义的“踩过”动作,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感恩,何时需要以踩踏亲人的尊严为代价?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这类活动中,组织者似乎从未考虑过一个基本问题:那些被当众踩踏尊严的家长,内心真的愿意吗?
那些被迫从父母背上踩过的孩子,内心除了尴尬与不适,真能生出健康的感恩之心吗?
1
这样的极端感恩教育并非个例。在我们身边,各种形式的“愧疚式教育”层出不穷:
某中学曾举办“千人洗脚”活动,操场上一排排学生同时为父母洗脚,镜头前,组织者满意地记录着这“感人”一幕,却忽略了孩子们脸上的尴尬与父母眼中的无措。
更常见的是那些所谓的“感恩教育演讲”。
演讲者用煽情的语言,极力渲染父母的辛苦与牺牲:“你们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省吃俭用,都是为了你们!”“看看你妈妈手上的老茧,那都是为你操劳的结果!”
在这样的氛围渲染下,孩子们被迫直面“自己是家庭负担”的暗示,不少孩子当场崩溃大哭,抱父母忏悔。
组织者则满意于这“立竿见影”的效果。
还有那些日常生活中无孔不入的情感绑架:“我们都是为了你才不离婚的”、“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你考这点分对得起我们吗?”
这些教育方式看似效果显著,实则经不起推敲。它们共享同一个逻辑:只有让孩子深感愧疚,他们才会懂得感恩。
2
愧疚式教育之所以普遍,既与传统文化中某些极端成分有关,也与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脱不开关系。
传统孝道文化中确实存在某些值得反思的内容,如“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绝对归属观,“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绝对服从观。
这些观念在现代社会虽已不被公开提倡,但其思维惯性依然存在。
从教育成本考量,引发愧疚感确实是一种“高效”的教育手段。
比起耐心解释、循循善诱,让孩子因愧疚而顺从要简单得多。一场激情澎湃的感恩演讲,可能立刻换来孩子的听话和努力学习——尽管这种效果往往短暂。
然而,愧疚式教育的危害是深远且严重的:它扭曲了感恩的本质。
真正的感恩应源于爱和尊重,而非愧疚和恐惧。建立在愧疚基础上的“感恩”,更像是一种情感勒索的产物。
它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长期处于愧疚中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自我价值感不足。
他们觉得自己“欠”父母的,不配拥有自己的生活和快乐。严重者甚至会发展出讨好型人格,失去建立健康关系的能力。
它破坏了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
父母与子女之间本应是基于血缘的爱的联结,却变成了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真正的理解和沟通难以建立。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在教导孩子:爱是可以用来交换和勒索的。当他们长大成人,很可能复制这种模式,要么继续愧疚,要么激烈反弹。
3
要摆脱愧疚式教育,我们需要从根本上重新理解感恩和教育:
感恩不应是沉重的道德债务,而是对爱的自然回应。它应该源自感受到爱和关怀后的自发情感,而非外界强加的道德负担。
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父母应当将自己定位为孩子的引导者和陪伴者,而非恩主和债权人。只有在这种平等关系中,感恩才能摆脱沉重的负担,成为温暖的情感交流。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
- 抛弃让孩子产生愧疚的语言和行为,代之以无条件的爱和支持;
- 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允许孩子自主选择和决定;
- 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施与的快乐;
- 建立家庭感恩仪式,如每天分享感恩之事;
- 父母以身作则,展示感恩的榜样。
教育是一项缓慢的艺术,没有捷径可走。试图通过一次活动、一场演讲就改变孩子的内心,往往只会带来表面的顺从和深层的问题。
当我们不再把感恩当作一种沉重的道德债务,而是视为一种丰富生命的情感时,才能真正培养出懂得感恩而又不自疚、爱人而不控制、承担责任而不怨愤的下一代。
感恩不应是踩在父母背上的脚印,而应是携手同行时相互扶持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