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块透水砖铺就,广州大道—广园路沿线的广园东路、五羊邨、客村立交三个节点,历经一场“静悄悄”的蜕变后,正式以全新姿态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这项由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统筹、市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建设的“重要道路两侧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聚焦于街角巷尾的“微改造、精提升”,将城市发展的温度,注入市民每一天的出行、休憩与交往之中,编织出一条贯穿南北的“岭南门户、活力商贸”民生品质廊道。
广园东路:
秩序与活力共生,重塑商贸区公共空间功能
广园东路作为繁华商业走廊,面临商贸人流密集带来的公共休憩空间不足、人车环境待优化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项目通过差异化的路权分配与精细化的空间重构,显著提升了环境品质与公共体验。改造后,道路两侧人行道与护栏焕然一新,系统性地将原有的低效绿化地带创新转化为兼具休憩与交流功能的“口袋公园”。这些点缀在繁华商业走廊沿线的微型公共空间,有效满足了往来人群短暂停留、社交互动的现实需求,为高密度商贸区注入了宜人的活力因子,实现了商业效率与人居品质的平衡提升。
五羊邨:
融合与连通并举,优化社区生活网络与绿色体验
鉴于五羊邨节点社区内部连通性不足、公共空间功能单一等情况,项目以“烟火与时尚融合,便捷与绿色融合”为理念,实施了系统性的空间优化。项目重点在于打通内巷断点,成功构建了一条绵延约1公里的“共享休闲带”,将分散的社区空间有机串联为一个整体。同时,对内巷人行道进行全面铺装翻新,提升了步行的安全性与舒适度。改造完成后,商铺与公共区域的联系更为紧密、友好,形成了富有活力的街巷界面。这一提升使得周边上班族、老人与儿童等不同群体,都能在这条休闲带上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显著增强了社区绿地与公共空间的服务效能和使用率,让便捷与绿色成为日常生活触手可及之物。
客村立交:
赋能与文化浸润,激活桥下空间多元价值
客村立交及周边区域的改造,聚焦于解决桥下空间利用低效、慢行体验不佳及缺乏文化特色标识等问题。项目通过系统性优化过街设施、绿化景观和照明系统,将原本功能单一的空间转型为复合多元的“社区文化客厅”。在功能提升上,将人行道升级为平整美观的仿石透水砖,非机动车道翻新为整洁的黑色沥青,显著改善了慢行交通的舒适性与安全性。在文化赋能上,巧妙融入了赤岗塔、海幢寺等地域文化元素,通过景观小品、艺术装置等形式予以呈现。此外,通过丰富绿化层次,升级两侧退缩绿地,增设休憩设施与景观照明,并融入运动活力的设计元素,成功将桥下空间打造为一个集便捷通行、休闲小憩、文化感知于一体的受欢迎公共场所,极大提升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社区吸引力。
这一系列的“微改造”,是对城市肌理的一次精细雕刻,更是广州通过城市更新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生动写照。这些发生在街头巷尾的积极变化,正悄然融入千万市民的日常步履,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愿景,转化为可知可感的日常生活体验,为探索超大城市的高质量治理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实践。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李天研 通讯员:祝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