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日从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该厅将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于12月举办2025年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能大赛。其中,机器人赛项总决赛与“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大会”同期举行,并举办产业对接、成果展示等活动。

据了解,大赛分为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和机器人赛项。其中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为省级一类职业技能竞赛,比赛形式为个人赛,分为职工组(不含在职教师)和学生组。参照人工智能训练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难度相当于高级工(职业技能等级三级)水平。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的有效报名人数若超过70人,则在2025年12月5日前进行预赛。预赛只通过理论考试方式进行,选取成绩前60名选手参加决赛。

机器人赛项为广东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挑战赛,比赛形式为团体赛,根据机器人应用场景设置四个赛道,分别为复杂地形挑战赛、工业特种应用赛、家庭与商业服务赛、服务机器人创新赛。机器人赛项将根据专家评审选拔40支队伍进入总决赛(2025年12月12日),总决赛采用线下集中比赛方式,在指定的比赛场地,与“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大会”同期举行,并举办产业对接、成果展示等活动。

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全省总决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选手排名原则上不并列)。对排名在参赛人数前50%的其他选手,颁发“优胜奖”证书。总决赛获一、二、三等奖的选手,按程序核发人工智能训练师技师(二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优胜奖选手,按程序核发人工智能训练师高级工(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机器人赛项每个项目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并设立总冠军奖,颁发荣誉证书。其中单项奖项设立最佳技术创新奖、最佳应用价值奖、最佳设计奖等单项奖,同时设立开源创新奖,奖励愿意共享技术方案的团队。

机器人赛项设四个赛道

复杂地形挑战赛:基于复杂地形场景包,训练测试机器人在不规则沙袋、碎石地面、柔性草地、楼梯等不同地形下的运动能力。重点考察机器人的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算法和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参赛队伍解决机器人在不确定环境中的平衡控制、路径规划和动态避障等问题的能力。

工业特种应用赛:基于工业特种作业场景,训练测试机器人在工业特种巡检、精细操作、工业分拣等领域的应用能力。重点考察机器人的精准操作、作业效率和系统稳定性,检验机器人在工业环境中的实用性能,任务拟包括设备检测、零部件装配、高危环境作业等工业场景。

家庭与商业服务赛:结合商用超市场景和家庭服务场景,训练测试机器人在家庭和商业环境中的日常作业动作,如开关冰箱、水龙头,操作面包机等。重点考察机器人的人机交互能力、任务规划能力和安全性能,以及理解自然语言指令、完成一系列日常任务的能力。

服务机器人创新赛:基于服务机器人场景,全面考察机器人在迎宾服务、配送服务、消杀作业、健康安检和安防巡检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重点考察机器人多模态感知、智能决策、多任务协同以及适应不同场景的需求变化的能力。

报名须知

机器人赛项:面向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学校、创新团队、俱乐部及其他社会组织。每个单位可报多个赛项,每个赛项每个单位原则上不得推荐超过2个团队参赛,参赛选手不得跨单位组队,比赛过程中不得更换设备,每队可设领队、技术指导等,比赛期间进场人数有限制(如最多2人或8人,视项目而定),除特定项目外,参赛团队需独立参赛,不得联合组队。机器人需具备基本人形结构(躯干、上肢、双足),部分赛事允许轮式或双足结构。控制方式可为手动遥控或完全自主。

人工智能训练师赛项:面向全省开展,年龄满16周岁以上、法定退休年龄以内,具有广东户籍或在广东工作学习1年(含)以上的社会从业人员(不含在职教师)和学生均可报名。每个单位每个组别原则上不得推荐超过2名选手参赛,每支参赛队由选手、领队(指导教师)构成,其中选手和领队为必备人员,每支参赛队限报2名领队。通过以往竞赛获得“广东省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的获得者不再以选手身份参赛。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颖思、丁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