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3月13日报道(记者 周霞 郑晓丹)蹴球、射弩、高脚竞速、板鞋竞速、毽球……这些都是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具有浓厚的民族性、趣味性,深受广大少数民族群众欢迎。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运动会
(相关资料图)
见过竹子,也见过漂流,但人站在竹子上漂流可不常见。一人一竹一撑杆,全凭撑杆人的体育技巧和对水流的预判,这便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之一——独竹漂。参赛者们需要在规定的赛域里,将独竹行驶得又快又稳,方能获胜。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里,竞技体育具有激烈的对抗性,每个动作都有其标准的得分点。但是,在这场“新潮”运动会的武术表演项目中,各民族运动员将热爱生活、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与传统体育有机融合,展现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展现运动员积极进取、奋勇拼搏的精神,展现竞技体育的别样艺术之美。
近年来,福建传统体育表演项目发展稳居全国前列,并多次被邀请前往兄弟省市参加表演赛。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福建代表团135名运动员在7个竞赛项目和3类表演项目共获得21枚奖牌,其中,一等奖3枚,二等奖7枚,三等奖11枚,创历史最好成绩。
据了解,其中的表演项目是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健身、庆典娱乐等元素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曾担任多届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裁判的林金跃介绍,表演项目是民族体育与文化艺术的深度融合,充分展示民族风情与文化魅力,在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也较常见。
庄吉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女子传统四类拳项目获一等奖。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供图
来源于劳作 逐渐发展为群众健身项目
以少数民族武术项目为例,该项目起源于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狩猎或战争,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性,而现在的少数民族武术已经集健身活动以及表演技艺功能于一体。
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庄吉以出色的实力获得女子传统四类拳项目比赛一等奖,这也是福建代表团当届的首个一等奖。“我4岁开始习武,我的父母亲就是我的启蒙老师。”庄吉说,“我非常荣幸能代表福建省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武术套路比赛,也很高兴能够拿一等奖。”
“福建省少数民族武术传承了百余年,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其原生态风貌。”福建省南强武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武术九段林建华教授表示,近年来,福建省武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在福州、厦门、泉州和三明等地铺开,通过对本土流传较广的传统武术拳种套路进行改良,鼓励在校中小学生练习。
如何在保留其特色的同时,进行梳理提升还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林建华建议,未来少数民族武术应更关注选拔后的培训,通过套路、结构、发力与速度等方面的调整,让福建省少数民族武术项目在竞技舞台展现少数民族运动传统之美的同时,也展现福建少数民族运动的创新性与突破性。
以老带新 培养少数民族体育后备人才
回想起与蹴球结缘的过往,李圣辉至今无法忘记当年站上领奖台时的心情。男女混合双蹴金牌、男双蹴球银牌、男单蹴球铜牌,每块奖牌背后都离不开艰苦训练。2009年,李圣辉就读于福鼎市民族中学,刚上初一的他第一次接触蹴球。“起初蹴球队有近20个人,层层筛选后只留下七八名队员。刚开始我只是感兴趣,后来就慢慢地往职业发展了。”李圣辉说,十多年来,无论升学或就业,他都没有撇下蹴球训练。每当有重大赛事时,他和队员们都积极响应母校号召,放下手里的大小事,赶回学校参加集训。
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福建代表团蹴球队李圣辉与钟金雪获得男女混合双蹴一等奖。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 供图
福鼎市民族中学副校长兰文水介绍,学校十分重视教练队伍的建设,不仅抽调能力出众的体育教师到蹴球队,还邀请已毕业的优秀队员留校任教。2021年,李圣辉凭借优异的蹴球成绩回到母校成为蹴球教练,全心培养新人,将这项畲族运动传承下去。
记者了解到,为普及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后备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水平,助力全民健身事业,自2013年起,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福建省体育局联合命名福建省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基地,现已命名单位39个(次)。2021年,泉州市剑影实验学校、泉州师范学院、福鼎市民族中学等17个单位为也被列入基地,开展民族武术、板鞋竞速、蹴球等12个竞赛项目以及表演项目。
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训练基地对于全省民族运动会、全国民族运动会和全国民体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单项赛事备赛,以及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推广和传承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年,福建省少数民族运动健儿们将迎来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届时将以全新姿态展现福建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