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2月16日电 题:从制造迈向“智造”——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走访见闻


(资料图)

新华社记者于也童

作为京沈对口合作的重要标杆、科技创新企业的孵化器,记者近日走访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了解到,这里已“带土移植”科技型企业126家,老工业基地铁西区正加速从制造迈向“智造”,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2年,我们企业的营业收入近2亿元,目前我们已围绕东北生猪上下游企业开展了猪场管理、交易、金融等多项服务。”辽宁农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康玉明说。辽宁农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是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沈阳设立的东北区域总部,随着公司发展不断向好,这里的员工数量不断增加。

在京沈对口合作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沈阳市铁西区与北京中关村共同规划建设了沈阳中关村项目。记者采访了解到,去年以来,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辽股交挂牌企业6家,2022年企业累计营收约4.78亿元。目前,该中心已聚集了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126家。

图为辽宁农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内模拟的智能猪场场景。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越来越多科技创新型企业选择落户,是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不断升级精准服务的结果。近年来,沈阳市不断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营商环境、产业环境不断向好,产业结构“新陈代谢”明显提速。

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不断链接资源,优化生态赋能企业成长。“我们一方面致力于加强京沈两地科技、金融、技术等创新资源的沟通合作;另一方面,努力为中关村创新项目提供创业辅导、融资对接、技术开发等深度服务。”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有关负责人史玉珠说。

图为辽宁农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展示数据化平台。新华社记者潘昱龙 摄

投资升温、项目落地、创新集聚的背后,是地方努力优化营商环境的结果。2022年,铁西区在全市率先实施产业项目“标准地供应+带方案出让+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工程项目审批缩短至90天以内,90%的事项“只提交一次材料”即可办理。目前,铁西区市场主体已突破17万户。

“营商环境怎么样,企业感受最直观。如今不仅企业注册更方便了,经营中遇到难题,政府部门都能随时帮忙解决,这种‘管家式’服务让企业心里有底了。”沈阳众劢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颖说。

走进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三层,沈阳众劢科技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正在工位上忙碌。沈阳众劢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医疗诊疗、医疗管理、医疗服务及相关产品软件及管理平台的研发、销售与运营,其自主研发的中医辅助诊脉系统已在广东、云南等多个省份落地。“最近我们正在和大连一个社区养老机构谈合作,顺利的话,能投放中医辅助诊脉仪器300台左右。”刘颖说。

按照“复制中关村模式,打造创新生态,厚植创新土壤,培育创新种子”的工作思路,沈阳正致力于构建立足沈阳、面向辽宁、辐射东北的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曾以重工业为主要产业的铁西区,如今新动能日趋强劲。“未来,我们将继续积极抢占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让更多好企业在沈阳开花结果。”史玉珠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