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铺石以开大道,筚路以启山林,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出品的国内首档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于明日(2月21日)21:02在北京卫视播出。万水千山回顾来时之路,点点星火燎遍科研之原,本期节目由主持人高庆一发起,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空气动力学家俞鸿儒担任“大先生”,中科院力学所的姜宗林、韩桂来、赵伟作为带教老师,带领“未来团”一起探访“飞行器的摇篮”,深挖激波风洞背后延续数十年的传奇故事。
自后辈到前辈
每一代科研人都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
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在湖面投下一粒石子,没人意料到当时的那片涟漪不仅荡漾多年,还逐渐成长为影响深远的巨大波澜,从力学研究领域探索的先驱钱学森、郭永怀,到专攻气体动力研究的俞鸿儒、姜宗林,不同年代的“大先生”们各自肩负着不同的重任,但都怀有同样的初心——开拓荆棘之路,点燃探索之炬,永葆科研之魂。或许你听过钱学森摆脱敌特监视,穿越重重阻碍离美归国的传奇故事;或许你还听过“两弹一星”烈士郭永怀,以血肉之躯在空难发生时死死守护国家机密材料,先辈们的事迹广为流传,但你知道“后来者”们的故事吗?如果说初代先锋像百年老树能够遮阳纳凉,那么像俞鸿儒、姜宗林、“未来团”这样生活在不同时代的意气少年,也终将长成堪当大任的参天松柏。无数的后辈会站在前辈们的肩膀上,通过多年努力登上新的高峰,和《大先生》节目组一起去听听科研工作者们的故事吧!
将风洞有效测试数据提升至位列世界第一的100毫秒,这100毫秒短暂而伟大;数代人夙兴夜寐将身心交付于科研的60年时光,这60年漫长且艰难,本期《大先生》将视线聚焦风洞研究领域,然而什么是风洞?它的存在具备什么现实意义?在地面通过空气运动,模拟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状态,采集实验过程中相关数据提供给航天领域做研究。风洞堪称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实践基础,风洞研究者则是奠定基础的一块块基石。作为我国初代激波风洞科研团队中的一员,学生时代留美求学的钱学森:“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要把科学技术学到手,而且要证明我们中国人可以赛过外国人,达到科学技术的高峰”,早期科研学者的使命是“走出去,带回来,站起来”,然而六十余年过去,如今后辈们的使命又是什么?是“‘现成’的路走不通,我们冒死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的一腔孤勇,还是“用最低成本的费用,开辟世界领先的技术”的科研追求,抑或是“敢拼、敢想、敢做,我们要挑战世界难题”的开阔眼界……科学领域存在太多的未知,就像人的未来拥有无限选择,下一代科研人的使命又是什么呢?
从个人探索到为国为民
传承是科研道路上永恒的烟火
郭永怀曾说“我们回国主要是为了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本期通过倾听俞鸿儒院士“承上启下”的深刻回忆,还原四代科研人接力传棒促使我国风洞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故事。向先辈钱学森、郭永怀看齐的俞鸿儒,向俞鸿儒院士看齐的姜宗林、韩桂来,科研工作者学术和生命的交叠更替,更像是无限不循环的圆周率:小数点后一个接一个的数字都拥有不同含义,但组合在一起就是不变的恒值,就像动力领域以风洞研究为起点,前仆后继钻研的代代学者们,都拥有为了国家进步和人民幸福奋斗的统一愿望。
国家科学事业发展需要很多人做铺路石,而所有“大先生”一面以“不破难题终不还”的决心,在科研事业上大放异彩,成为领域内举足轻重的领头羊;另一面又不拘一格在人才培养和教育事业中甘为绿叶,通过将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的家国情怀,为祖国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和孜孜不倦诲人不厌的教育态度,为祖国培育无数重要科研人才。时代更迭变化,薪火传承不熄,所有科研人皆是以梦为马,将至真至纯的家国情根植于精神沃土,锐意进取、不断探索、永不止步!
明日21:02锁定北京市科协、北京卫视《大先生》,按下我国力学界四代风洞人的影片播放键,一起在生动有趣的回忆中探访我国风洞研究发展史!(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