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感染新冠病毒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考虑的问题正在从“阳了之后该怎么办”逐渐变为“转阴之后该怎么办”。比如说,原来的化妆品、日用品上会有新冠病毒的残留吗?尤其是口红、唇膏、牙刷、杯子,这些跟嘴巴有接触的个人用品,它们到底需不需要被换掉呢?

要想判断“阳”过之后的生活用品是否需要更换,我们就要先从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说起。


(相关资料图)

01

不同的新冠毒株在物体表面能存活多久?

早在2020年初,就有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研究了当新冠病毒离开人体后,通过气溶胶或飞沫传播到各种生活用品的表面上的存活时间。三年前的新冠病毒还是原始毒株,此项研究表明,在实验温度下,原始毒株可以在空气中存活3小时,在纸质物品表面可存活4-24小时,在塑料和不锈钢上存活2-3天,而在玻璃上存活时间较长,达9天。

《新英格兰》杂志上的文章揭示新冠原始毒株存活时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那么今年,变异了这么多次的新冠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在物体表面存活的时间会有变化吗?

的确是有变化的。从2020年初的原始毒株到阿尔法毒株,再到贝塔毒株、伽马毒株、德尔塔毒株,最后到现在的奥密克戎毒株,随着新冠病毒的不断进化,其传播性越来越强,这与它们在各种物品表面上存活的时间有关。如今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可以在环境中可长时间存活,这对疫情的快速传播亦有“贡献”。

那么这个“长时间”,到底有多长呢?

今年年初,日本京都医科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在塑料表面可存活193.5小时,阿尔法毒株紧随其后可存活191.3小时,贝塔毒株、德尔塔毒株、伽马毒株则分别存活了157小时、114小时和59小时,而三年前的原始毒株仅存活了56小时。

他们还研究了不同新冠毒株在人类皮肤上存活的能力,结果表明,奥密克戎毒株是在皮肤上存活时间最长的,达21.1小时,其次是阿尔法毒株(19.6小时)和贝塔毒株(19.1小时),最后是德尔塔毒株(16.8小时)、伽马毒株(11.1)以及原始毒株(8.6小时)。

也就是说,奥密克戎在环境中的存活时间确实比原始毒株要长,但也仍只是数小时、数天这个长度而已。

02

多孔物体表面新冠病毒活力最差

另一项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的文章,还在不锈钢、玻璃、印刷纸和面巾纸等光滑和多孔表面上研究了奥密克戎毒株的存活时间。结果发现,奥密克戎在玻璃表面的存活率最高,甚至在7天后仍能发现存活的病毒。而在100%棉织物上,奥密克戎的存活率在4小时内会大大降低,24小时后则完全检测不到活病毒。

不同表面病毒存活时间。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A)不锈钢、(B)塑料、(C)丁腈手套、(D)防化手套、(E)N95口罩、(F)N100口罩、(G)高密度聚乙烯纤维和(H)棉花

虽然很多科学家对不同病毒毒株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进行了研究,但是影响每种毒株在环境中的存活的原因尚不清楚,一种猜想表示,棉织物的多孔性增加了接种液滴吸附的表面积,可能会增强病毒的降解,从而降低病毒活力。

03

那么,接触物体表面会感染病毒吗?

假如你今天刚由“阳”转“阴”,于是你邀请一波还未感染奥密克戎的朋友到你家里庆祝一下,为了防止朋友们感染,你是会首选开窗通风还是把家里所有物品的表面进行消毒?

其实,大可不必将家里的日用品表面擦拭消毒一遍,尽管奥密克戎毒株会在物品表面上存活更长时间,但人们不太可能通过接触物体表面感染奥密克戎,气溶胶、飞沫才是更主要的传播途径。

比如说,如果病毒通过气溶胶或者飞沫传播到你朋友的手上,而他恰巧又揉了揉眼睛,那么新冠病毒很可能就会从他眼部黏膜进入人体,让他就此中招。

因此当你邀请朋友们来你家参加“转阴趴”时,为了防止你朋友变“阳”,还是首选开窗通风更可靠一些!

04

生活用品上的病毒会让我们感染“复阳”吗?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你患的是流感而不是新冠,在流感痊愈后,你会扔掉你的口红、牙刷等一切可能残留流感病毒的生活用品吗?

当然不会!

同样的道理,当你的新冠感染痊愈后,也不必更换生活用品。一方面,刚才说到了实验环境下病毒在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最长也不超过10天。

另一方面,哪怕病毒在物体表面存活个几周,还再次感染了人体,那也不会怎么样。因为在感染后,人体针对相应的毒株、相应变体会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人体再次接触一模一样的病毒时,身体内存在的免疫细胞可以迅速产生抗体,清除病毒。

2021年10月的一项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后最快3个月可能会再次感染。这种“复阳”不太可能是被自己的生活用品上的病毒再次感染的。如果短期内“复阳”,一定是不小心又感染了病毒的另一个变体。这就跟一个冬天反复得几次感冒是一个道理。

所以,“阳过”之后,你的口红、唇膏、牙刷、杯子都能用!其他日用品就更不必说,都不需要更换,不必过分担心。

参考文献:

[1] Van Doremalen N, Bushmaker T, Morris D H, et al. 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SARS-CoV-2 as compared with SARS-CoV-1[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 382(16): 1564-1567.

[2] Hirose R, Itoh Y, Ikegaya H, et al. Differences in environmental stability among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Omicron has higher stability[J]. bioRxiv, 2022.

[3] Kasloff S B, Leung A, Strong J E, et al. Stability of SARS-CoV-2 on critical 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J]. Scientific reports, 2021, 11(1): 1-7.

[4] Riddell S, Goldie S, Hill A, et al.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persistence of SARS-CoV-2 on common surfaces[J]. Virology journal, 2020, 17(1): 1-7.

[5] Wilson C. How quickly can you catch covid-19 again?[J]. 2022.

[6] Townsend J P, Hassler H B, Wang Z, et al. The durability of immunity against reinfection by SARS-CoV-2: a comparative evolutionary study[J]. The Lancet Microbe, 2021, 2(12): e666-e675.

[7] Stegger M, Edslev S M, Sieber R N, et al. Occurrence and significance of Omicron BA. 1 infection followed by BA. 2 reinfection[J]. medRxiv, 2022.

作者|Denovo审核|孙思庆 南京市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