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张文艳
1月6日,梁实秋诞辰120周年。
(资料图片)
这天,阳光尚好,海边波光粼粼。太平路上,天后宫进行春节展览。离海边不远的鱼山路上,几名游人在网红角留影。沿鱼山路走过青岛美术馆,可以看到梁实秋故居。鱼山路33号,巷口的文化名人故居挂牌已有20载光景,这位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自1930年到1934年在国立青大、后来的国立山大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并着手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生于1903年的腊八节,梁实秋对年节和民俗有着特殊的感情。而他在青岛的日子舒心而惬意,度过了偶有插曲却平静充实的四年。青岛的海,青岛的人,青岛的美食,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探访大师在青岛的踪迹,采访专家,查阅传记,再现梁实秋与青岛的特殊缘分。
年节印象
童年的束缚与快乐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半夜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说。
梁实秋出生于临近年节的日子,1903年1月6日,腊八节,北京内务部街20号,一个祥和的大家庭里,热闹非凡,梁家添丁,使得这天的腊八粥分外香甜。
标准的四合院外,京城的世俗景象尽收眼底。父亲梁咸熙虽是清末的秀才,也是同文馆英文科第一期的学生,毕业后在京师警察厅服务。正因为他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集于一身,所以对梁实秋的影响甚巨。家门口的对联上,雕刻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对联,给幼小的梁实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是,传统的家庭也给孩子们带来了束缚。祖父立下的各种规矩,使得梁实秋从亲情中看到了“专制与压迫”。
所以,虽然在文章中,梁实秋表示不喜欢过年,因为过年规矩太多,但他还是在长辈们的年节“开恩”中,找回了真正的“孩子状”,也算过了一下“狂欢节”。可惜的是,年关一过,孩子们还是要过回敛声屏气的规矩生活。“正因为如此,童年的这一点难得的快意,让中年之后的梁实秋对北平的年景仍然留恋不已”,朱寿桐和刘聪在《梁实秋图传》中称。
梁实秋的启蒙来自于父亲。父亲会教孩子们识汉字,学英语,这种中西文化双管齐下的教育方法,在当时实属罕见。
日后来到青岛,梁实秋能够任国立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并翻译莎翁的作品,都得益于他对英语的兴趣。从小学堂到私塾,再到贵族学堂,梁实秋在时代的转变中,接受着多样的教育。祖父去世后,父亲率领全家剪辫子,改变生活方式,孩子们可以随时在院子里拍皮球、放风筝,耍金箍棒,不再担心祖父的断喝了,于是,年节的乐趣回来了。
辛亥革命后,梁实秋进入了公立第三小学,一所真正的新式学校。毕业后,1914年,日德青岛战争爆发的那年,梁实秋考取了清华学校,骑着毛驴行走在家与清华园之间,8年的时光,让581学籍号少年成长为青年,并结识了大量的文坛名士,包括梁启超、闻一多、徐志摩等人。尤其是闻一多,两人成为挚友,梁实秋曾多次写文章回忆好友,并一起携手来到青岛,策杖而行。
就读清华期间,梁实秋在父亲友人女儿的介绍下,与程季淑相识相恋,激发了他诗情的一面,《荷花池畔》中,流淌着梁实秋对爱人真挚的感情。从清华学校毕业后,梁实秋于1923年赴美留学,告别家人和爱人,浪迹大洋彼岸。1925年秋,他匆匆结束了哈佛大学的学业,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在那里度过一段相对平静的生活,终于耐不住国外的寂寞,于1926年回到祖国。
任教东南大学,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中国公学等,做编辑,结婚生女,来青岛前的梁实秋,已经有了多重身份。1930年夏天,梁实秋开启了他与青岛的缘分。
初入青岛
半日游览后,接下聘书
“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两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离去的地方应推青岛。”(梁实秋《忆青岛》)
1930年夏日的一天,一艘由上海来的船驶入青岛。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浪中浮沉……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沉浮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闻一多《青岛》)
告别闷热的上海,梁实秋与闻一多抵达青岛,入住中国旅行社招待所。原来,先前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到上海物色老师,找到了二人:“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
先尝后买的方式着实诱人。
信步街道,整洁宽敞。梁、闻二人来到一家吴服店,各自选购了一件衣服,雇了两部马车,观光全市。看了海滨公园、汇泉浴场、炮台湾、湛山、第一公园、总督府,到处都是红瓦的楼房点缀在葱茏的绿树中间,而且三面临海,形势天成。正如康有为描述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
马车夫一路陪同,山东大汉,彬彬有礼,闻一多来自武汉,深知当地脚行车夫的气焰,梁实秋来自上海,也知道那里车夫的所谓风度。孔孟之邦的礼仪,让梁实秋大为惊异。只见车在坡头行走,山上居民接水的橡皮管横亘路上,四顾无人,按说轧过去没问题,但他们停车、下车,把水管高高举起,把马车赶过去,再把水管放下来,一番操作令梁、闻二人目瞪口呆。况且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三次之多,车夫不厌其烦。这一景象打动了两人。
梁实秋总结道:青岛冬暖夏凉,风光旖旎,人情尤为醇厚,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都够标准,宜于定居。半日游览,一席饮宴后,二人接下了国立青大的聘书。
梁实秋携眷来到青岛,先是在鱼山路4号租到一套房子,与闻一多住得不远。丘陵地带,路途起伏,两人策杖结伴而行。于是,晨夕初放的早晨,长髯长袍手曳竹杖的闻一多站在梁实秋家门前,轻呼一声,楼里便走出了面白长袍的梁实秋,两人风姿各异,但都一派潇洒风流,在晨风中逍遥前行。彼时,梁实秋与教务长张道藩也是邻居,望衡对宇,朝夕过从。
后来,梁实秋迁居到鱼山路7号,也就是现在的33号,一栋新建的楼房,院落宽敞,房东王德涛是本地人,对梁氏一家很热情。至1934年租满前三个月退租离去的时候,梁实秋仍依约付足全年租赁,“王君坚不肯收,争执不已,声达户外”,让他加深了“此君子国也”的印象。梁实秋觉得院子里少了花草树木,房东立刻让儿子在院子里种了6棵樱花树和两棵苹果树、两棵西府海棠。两年后,满院花香,招来蜜蜂采蜜,嗡嗡声不绝于耳。不过,梁实秋并不喜欢樱花,他认为樱花没有香气,没有姿态。当然主要是因为“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和我们有血海深仇,花树无辜,但是我不能不连带着对它有几分憎恶”。
由于居所离海不远,程季淑常常穿上泳装和丈夫孩子下水游泳,累了,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十分惬意。他们还经常到海滨公园,在礁石中寻找小蟹、小虾,妙趣横生。公园于1950年命名为鲁迅公园,而在青岛时的梁实秋和鲁迅论战正酣,梁实秋后来也不会想到海滨公园,会改名为鲁迅公园。
梁、鲁二人论战旷日持久,长达8年,产生了40多万言100多篇文字,内容涉及教育、文学、翻译、批评、政论等诸多方面。所以,很多人邀请鲁迅到青岛休养,都被拒绝,理由是:“青岛是梁实秋布道的天下,我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也足以见得梁实秋当时在青岛的影响力。其实,来青岛,鲁迅也心动过。台静农1936年来到青岛国立山大任教后,得知鲁迅先生当时身体不好,他觉得青岛的气候宜人、风景秀美,适合养病,本打算请先生来青避暑养病。1936年在10月15日夜晚,鲁迅给台静农回信:“夏间本拟避暑,而病不脱体,未能离开医生,遂亦不能离开上海……”谁知,这成了发往青岛的最后一封信。信件写出四天后,也就是台静农刚刚收到信件时,1936年10月19日,鲁迅突然病情发作,猝然离世。
不同于其他朋友同事,梁实秋一直把程季淑和孩子们带在身边,闻一多开始曾将家眷接到青岛,后来又送回了老家。因此相较于梁实秋,他在青岛感到了孤寂,也因为青岛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常常发出慨叹,两年便离开了青岛。
梁实秋不同。妻儿在侧,生活舒心,1933年3月25日,又添了女儿文蔷,这样就有了四个孩子。只是,不幸的是,因为一场猩红热夺走了二女儿的生命,当时的文蔷还不到一个月,是梁实秋将爱女送到了青岛第一公墓,此事成为留在夫妇二人心底深处的伤痛。
美食印象
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
年关将近,进入忙年环节,准备丰盛的年夜饭,或者到特色酒店预订年夜饭成为市民自腊八以后做忙年准备的主题。
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梁实秋晚年回忆说。
尤其是冬天,受友人欢迎的是吃烤肉,厚德福的羊肉最欢迎。梁实秋曾经从京城定制了一个烤肉的铁炙子,这在青岛是非常少见的,有朋友来的时候,常常在一顿美餐之后,相偕到山坡上,支起铁炙子,捡来一些松枝松塔,一边烤肉一边闲聊。“烤肉佐以潍县特产大葱,真如锦上添花,葱白粗如甘蔗,斜切成片,细嫩而甜,吃得皆大欢喜”。
其他的如佐以生啤的牛肉、包括西施舌在内的各种海鲜、新鲜的蔬菜,都让梁实秋念念不忘:“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以清汤汆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在大雅沟菜市场以六元市得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
友人好聚者,还组成了“酒中八仙”: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邓仲存、刘康甫、方令孺和梁实秋,成员有时会有变化,但多数为八人。他们三日一小饮,五月一大宴,不是顺兴楼,就是厚德福。
厚德福与梁家有着深厚的渊源。梁实秋的父亲也钟爱美食,是北京厚德福的老主顾,与掌柜陈莲堂先生相交甚厚。见陈莲堂手艺精湛,却较为保守,梁实秋的父亲为他出谋划策,鼓励他设分号,并帮他跑手续。分号开设,生意兴隆,陈莲堂为了感谢梁父,力邀分红,从此两家更为紧密。梁父还帮着在沈阳、哈尔滨、青岛、西安、上海等地,设立连锁分店,这一份吃出来的收获让梁实秋获益匪浅,他成家后,也成为了厚德福的小股东。
再说八仙。三十斤一坛的花雕搬到席前,罄之而后已。薄暮入席,深夜始散,豪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
1931年春,胡适由沪赴平,道出青岛,获邀到国立青岛大学演讲,他下榻在万国疗养院。讲题是《山东在中国文化里的地位》,就地取材,“对于齐鲁文化的变迁,儒道思想的递嬗,讲得头头是道,亶亶不倦,听众无不欢喜”。
当晚国立青大设宴,有酒如渑,胡适赶快从袋里摸出一只大金指环给大家传观,上面刻着“戒酒”二字,是胡太太送给他的。梁实秋说,胡先生交游广,应酬多,几乎天天有人邀饮,家里可以无需开伙,使得徐志摩最羡慕他的肠胃。早在1931年6月21日,胡适就写信给梁实秋,劝他离开青岛到北大教书,他说:“你来了,我陪你喝十碗好酒!”当时梁实秋没有答应。
徐志摩虽然没有来到青岛,却多次出现在青岛人的书信和回忆里。比如梁实秋,比如沈从文。梁实秋和徐志摩早在清华时就有交集,当时梁请徐演讲,效果虽然一般,却对徐志摩的为人印象深刻。后来徐志摩与陆小曼的婚礼,梁实秋也在场,亲眼目睹了梁启超令场面尴尬的证婚。
然而,在青岛,梁实秋得到了徐志摩遇难的噩耗。
1931年11月的一晚,鱼山路4号的寓所响起了敲门声,时已夜里十一点多钟,梁实秋夫妇已入睡,程季淑说:“这样晚还有客来?”梁实秋披衣下楼,原来是杨振声派人送信来,纸条上写着:“请示志摩沪寓地址。”他觉得奇怪,志摩时而在北平,时而在上海,但是多半时候是在北平,要他上海住址做什么呢?写好住址,梁实秋回去接着入寝。
第二天早晨,到国立青岛大学去上课,课毕踱到楼上校长室,杨振声没有笑脸相迎,坐在转椅上发愣。他说:“你知道了吗?志摩死啦!”消息很快地散布开,闻一多、赵太侔都来了,相顾愕然,无话可说。一阵惊骇的寂静过去,最后决定由沈从文赴济南探询一切。是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的飞机在济南上空失事遇难,让年轻的梁实秋第一次感受到生死的人生命题,他难过不已,先后写出多篇纪念徐志摩的文章。
在国立青大,梁实秋不但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有充足的干劲。
担任外文系主任,兼任图书馆馆长,主持成立了国立青大图书委员会。梁实秋做馆长时期对英美文学比较重视,亲自到上海选购图书。此时,他已经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这也是他生命中最光辉的事业。梁实秋刚到青岛时,任职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胡适,就雄心勃勃地制定了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他一共物色了五个人,有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当时,梁实秋没有意识到自己将从此与莎翁结下不解之缘,只是积极为此事奔走,热情地拟定计划。由于莎翁的作品太难,需要时间和耐性,其他人小试身手后放弃了这项工作,梁实秋也面临着同样的考验,与程季淑商量后,试着一年内只译两本,计划20年完成,没有想到,他耗费了30多年的心血才算完成。
魂牵梦萦
案头上,放着青岛海沙
“我和一多从冷清的教室前面走过,无意中看见黑板上有新诗一首:
闻一多,闻一多,
你一个月拿四百多,
一堂课五十分钟
禁得住你呵几呵?
一多看了只好苦笑,思想前进的青年们的手段尚不止此,在黑板上还画了一个乌龟一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实秋’,一多很严肃地问我。‘哪一个是我?’我告诉他:‘任你选择。’”
黑板上的兔子,成为梁实秋心底里的酸楚。
自1930年到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发生了三次大的学潮,假文凭、南下抗日请愿、学分淘汰制,导致学生多次与校方发生了冲突。闻一多“挥泪斩马谡”,开除带头学生,遭到了学生的抵制,无奈离开青岛北上。
杨振声走了,闻一多走了,许多朋友离开了青岛,1932年国立青大改名国立山大,赵太侔任校长,极力挽留梁实秋。自此,工作之外,梁实秋便寄情于写作和翻译。
又过了一段时间,梁实秋老迈的父亲领略了青岛的景致后,劝梁实秋回北京,一来是享受天伦之乐,二来是他觉得儿子在京城更有作为。1934年,胡适再次来信,恳请梁实秋去北大任教。国立山大的学生听说后联名上书,挽留梁实秋,并致函北大校长:“敝系经梁实秋先生主持开办,同学夙受陶冶,爱戴正殷……北平素为文化区域,人才较多,至希鉴谅,另行延聘,以慰渴望。”
但是,梁实秋还是心情复杂地携眷北上了……
身已走,心却未曾离开。无论在何地,他多次盛赞山大,回忆青岛点滴。
暮年,身在台湾省的梁实秋,回想往事,最让他魂牵梦萦的就是北平、青岛以及后来的重庆北碚。他多想以老迈的双足再去踏寻青年时的足迹,领略海滩风情,奈何世事沧桑,难以如愿。长女梁文茜受父亲委托重访青岛,回想起很多当年的往事,并在海水浴场装了一瓶沙子,辗转送到梁实秋的手里。
1987年11月3日,梁实秋病逝于台湾省。那瓶海沙,在梁实秋的案头,寄托了他浓浓的思乡深情,给予他临终前以无限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