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开进千家万户,“复兴号”动车组跑遍神州大地,“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十年来,“中国制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与突破。我们正加速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工匠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654名受访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这十年来,94.8%的受访青年对“中国制造”的力量更加认可了。94.7%受访青年感到身边人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给自己很强的感染。70.2%受访青年希望在全社会形成重工匠、铸匠心的良好氛围。

感受“中国制造”的力量,74.5%受访青年首推高铁,跑出“中国速度”


(相关资料图)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这些年,中国呈现了加速度发展,许多成就都让青年切实体会到了“中国制造”的力量。

“如今,我国在挖掘机、港机、盾构机等基建设备上,都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像中国机械巨头振华重工,独占了全球70%的港口机械市场,有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三一重工占了全球挖掘机市场15%的份额,销量在世界上也已经遥遥领先。”今年23岁的曹银林任职于北京市西城区德胜街道办事处。谈起“中国制造”,曹银林“如数家珍”,“我国航空航天领域技术突飞猛进。问天实验舱的研制,不管是从选材到焊接,从硬件设备到软件系统,无不体现着‘中国制造’的力量。我对我们完成‘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非常有信心。”

青年插画艺术家王雪瞳,前不久刚接了一个关于中国航天探秘火星的立体绘本合作,“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的航天梦。在深入了解‘问天一号’‘祝融号’后,我被中国航天人的科研劲头深深触动,也再次感受到国家的强大”。

就读于某“985”院校的大四学生金欣,学的是统计学专业。她感慨,从绿皮火车到高铁动车组,人们的出行方式体现了“中国制造”十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高铁动车组时速能达400公里,我们已是世界高铁运行速度最快的国家,正在引领全球体验什么是‘中国速度’。我感到特别自豪”。

如何切实感受“中国制造”的力量,74.5%的受访青年首推高铁,跑出了“中国速度”,其次是移动支付,颠覆了过往的生活方式(71.7%),71.1%的受访青年表示是进入了5G时代,发展数字经济,62.4%的受访青年表示是共享单车、网约车便利民生。

十年来,94.8%受访青年对“中国制造”的力量更加认可了

曹银林感慨,近几年防疫大背景下,中国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疫方针,不管是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的开展,还是口罩、呼吸机、制氧机等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及防疫方舱的迅速建成,无不在反映着“中国制造”的力量。

如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曹银林都将国货作为第一选择,“我觉得,购买国货不仅是情怀,更是对国货品质的信任”。

这十年来,94.8%的受访青年对“中国制造”的力量更加认可了。交互分析发现,00后(97.5%)认可度最高,其次是80后(95.3%)、85后(94.9%)。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赵志群表示,“中国制造”的发展趋势非常好。在很多领域,我们曾经生产最低端、最便宜、质量差的产品,现在正在往中游和上游发展。“我们已经是第一制造大国,但距离制造业强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的发展速度很快,数量、质量都在不断提高和改善。但是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卡脖子’的地方需要改革。比如在制造业领域,绝大多数工业软件都是国外的,我们的制造业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夯实”。

94.7%受访青年感到身边人的“工匠精神”在感染自己

王雪瞳感慨,她身边有对艺术钻研非常执着的人,这让她很受感染。“我所崇拜的陶艺家、雕刻大师,他们穷其一生去磨练如何展现最完美的作品。我很敬重这种态度”。

“我了解的一些统计学家,为了深入研究数字背后阐释的关系,发现问题,会连续多年跟踪与收集数据资料,投入大量的精力与耐力,不断在数据中探索与验证,每一次收获都距离数据‘真相’更进一步。他们的故事激励我去努力做一位数据分析的‘匠人’。”金欣说。

“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94.7%的受访青年感到,身边人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会带给自己很强的感染。其中,00后(97.2%)受此影响最大。

赵志群认为,推动全社会崇尚并践行“工匠精神”,首先,媒体应当多宣传,强化质量意识。其次,要尊敬工匠,敬畏技术。“让我感到很难受的一点是,社会还缺少对技术工人的足够尊重,哪怕他们的薪水比很多硕士毕业的还要高。所以,我们需要正面宣传这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职业,让大家愿意去做这些工作,喜欢这些工作”。

在院校方面,他指出,教学改革很重要。“工匠需要很多实践性的知识,他们的很多知识也不是来自于书本,而是传承下来的,或自己悟出来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习到、去运用。这类知识有个专业名词,叫实践知识或隐性知识。但现在社会上将学术知识精英化,工匠的知识就显得不够‘高大上’,没有社会地位,这是不正确的。学校用学术精英的方式来培养工匠,并不符合工匠的成长规律。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在企业的实践中成长”。

推动全社会崇尚与践行“工匠精神”,70.2%的受访青年希望在全社会形成重工匠、铸匠心良好氛围,67.4%的受访青年期待树立并传扬各行各业的“工匠”典范,66.1%的受访青年希望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63.8%的受访青年认为当注重校企协同,从人才供需两方加强教育培养,60.7%的受访青年希望完善职业培养机制,培养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

受访青年中,00后占27.0%,95后占21.5%,90后占30.0%,85后占11.1%,80后占10.4%。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