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2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高蕾)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2022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8周年。8年来,南水北调各有关单位全面加强工程调度运行管理,充分发挥工程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惠及沿线42座大中城市28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亿人,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

“三个安全”底线进一步筑牢。按照统筹发展和安全的要求,水利部坚定不移把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的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南水北调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组织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全力做好汛期、冰期、冬奥会、冬残奥会等特殊重要时期安全输水工作,经受了极寒天气、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最大设计流量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等风险和工况考验,保障了正常供水。组织开展并完成12项中线工程风险评估,与中线安全度汛的左岸上游水库及交叉河道安全措施均已在汛前落实到位。工程已连续安全平稳运行2922天,设备设施运转正常,中线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东线水质持续稳定保持地表水III类标准。今年8月25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155个设计单元工程全部通过水利部完工验收,将为下一步工程正式竣工验收奠定坚实基础。

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南水北调全面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实现了年调水量从20多亿立方米持续攀升至近100亿立方米的突破性进展。在做好精准精确调度的基础上,抢抓汛前腾库容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工程输水能力,实施优化调度,向北方多调水、增供水,中线一期工程2021-2022年度调水92.12亿立方米,再创新高,相应口门分水量为90.02亿立方米,连续3年超过工程规划的多年平均供水规模。南水北调水已由规划的辅助水源成为受水区的主力水源,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发挥效益并将东线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展到河北、天津,进一步提高了受水区供水保障。

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由于水质优良、供水保障率高,受水区对南水北调水依赖度越来越高。北京市自来水硬度由过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南省十多座省辖市用上南水,其中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的居民生活用水为南水北调水,基本告别了饮用黄河水的历史;河北省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世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东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入山东54.2亿立方米,已成为胶东地区城市供水生命线。

国家重大战略得到有效支撑和保障。南水北调工程不断扩大供水范围,充分发挥水资源支撑保障作用。8年来,累计向京津冀地区供水335亿立方米,其中,向雄安新区供水9134万立方米,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保障。沿线地方优化配置南水北调水、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各类水资源,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调整,实现了水资源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按照万元GDP用水65.1立方米计算,东、中线工程累计调水586亿立方米,相当于有力支撑了北方地区9万多亿元GDP的持续增长。

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复苏。全面通水以来,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综合措施,有效保障了沿线河湖生态安全。东线沿线受水区各湖泊,利用抽引江水及时补充蒸发渗漏水量,湖泊蓄水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济南“泉城”再现四季泉水喷涌景象。中线已累计向北方50余条河流进行生态补水90多亿立方米,推动了滹沱河、瀑河、南拒马河、大清河、白洋淀等一大批河湖重现生机,河湖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华北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后实现止跌回升。2021年8-9月,通过向永定河生态补水,助力永定河865公里河道实现了1996年以来首次全线通水;今年3-5月,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向黄河以北供水1.89亿立方米,助力京杭大运河实现近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6-7月,中线11个退水闸、分水口参与调度,补水达2.13亿立方米,助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2022年夏季行动顺利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生态效益更加显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