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该市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现高质量全覆盖。全市93%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面积分别达到1000平方米、500平方米、200平方米;各级文明单位、大中小学校、旅游景区景点和国有工矿企业,以及83个社会工作服务站、4624个志愿服务站、242个未成年人保护站、176个养老服务机构、16个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全部挂牌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4624支
端午节前夕,邯郸市邯山区祺府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志愿者开展“粽香端午 情暖夕阳”端午节主题活动,志愿者为敬老院老人送去粽子和水果,陪老人拉家常,共迎端午节。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阵地。去年,邯郸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今年以来,该市按照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的“五有”标准,分类施策、突出特色,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实现高质量全覆盖。
提档升级
——打造全域覆盖、功能完善的实践场所
量化建设标准。细化15个建设项目、36项建设内容、95条建设标准,全市93%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面积分别达到1000平方米、500平方米、200平方米。
做实资源统筹。整合各级党群服务中心、宣传文化中心、妇女之家等10类5828个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变“各自为战”为“集团作战”,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全市696个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177个市级及以上文明校园与本地文明实践所、站结对帮扶,推动本系统在基层各类阵地资源向文明实践阵地倾斜。
延伸实践阵地。全市各级文明单位、中小学校、6所属地高校、旅游景区景点和国有工矿企业,以及83个社会工作服务站、4624个志愿服务站、242个未成年人保护站、176个养老服务机构、16个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全部挂牌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进一步织密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壮大力量
——建设数量充足、活力充沛的志愿队伍
建设志愿服务体系。20个县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按照“8+N”模式,设置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建设、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帮扶帮困等8类常备队伍和“N”支特色队伍。所、站成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支队和大队。截至目前,全市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4624支,形成以县级志愿服务总队为中心,横向覆盖各行业系统、纵向贯通县乡村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
延伸壮大基层队伍。号召基层干部、文化能人、技术能手等自发设立5000余个“中心户”,并以中心户为点,辐射组建文明实践“互助组”7000余个,引导开展地方戏曲比赛、乡村体育比赛、文艺展演等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充分发挥互助组孵化乘数效应,建立就业、养老、教育等“服务队”1万余个,打造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服务队伍,壮大文明实践力量。
强化政策保障,每年利用视频直播形式,对全市140万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云”培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扎根基层。探索实行嘉许激励,推出“爱心存折”项目,落实星级评定、积分兑换、免费保险、优惠公共服务等关爱措施,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保险、交通等保障,保障志愿服务持续进行。
精准服务
——开展常态长效、群众欢迎的实践活动
“1533”文明实践活动实现常态化、全覆盖。邯郸市通过“设立1个实践日、深化5项活动、建好3支队伍、融合3大平台”系统化实践路径,构建“标准化+个性化”的供求机制,编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文明实践网络。截至目前,共开展文明实践日集中活动3000余场,惠及群众500余万人。
“惠民实践团”联动宣讲。以理论宣讲为引领,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开展“惠民实践团”联动宣讲,让理论“名嘴”讲政策、文艺“名家”讲文化、典型“名人”讲事迹、身边“好人”讲故事、国防教育“骨干”讲党史,让文明实践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三下乡”服务、“四进社区”服务、便民志愿服务“三大服务”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截至目前,共开展市级示范宣讲200余场。通过市县乡村同向发力、协同推进,全市累计宣讲2000余场。
“四单”运行机制服务民生。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四单”运行机制,精准有效服务群众。18个县(市、区)全部建立智能化网络服务平台,近年来,全市通过摸排,共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3万余个。
打造品牌
——培育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的服务项目
打造县域特色品牌。全市各地因地制宜设计方案模式,针对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要,培育理论宣讲、教育帮扶、文艺演出、技能培训等特色品牌项目383个,形成“一县一特色、一镇一品牌”的发展态势。肥乡区“文明实践大集”项目、广平县“云上携手、与爱同行”项目、丛台区“微心愿”项目、永年区“云直播”项目成为当地接地气、有活力、受欢迎的品牌,以基层创造力激发文明实践生命力。
做大做强市级品牌。“惠民实践团”联动宣讲,采取“宣讲+帮扶服务”方式,解决群众实际问题7000余件;“微爱实践”志愿帮扶,推出“进万家、访民情、解民忧”活动,号召30万人次参与“微爱接力”“微爱圆梦”等志愿服务活动;“欢乐城乡”文化惠民,组织文艺活动、创编文艺作品,推进惠民活动向基层纵深延伸;“三下乡”常在乡,盘活整合科技文化卫生等专业文明实践队伍以及项目优势资源向基层倾斜;“健康小屋”护健康,把遍布城乡的3393个“健康小屋”打造成服务群众健康的文明实践基地。
保障落实
——健全责任明确、高效联动的推进机制
加强协调联动。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20个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指导组成员单位下沉优质资源、加强结对共建。建立挂点联系制度,实行“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套方案、一本台账、一抓到底”的挂点联系机制,20个市级领导包联各县(市、区),加强直接指导、推动落实见效。各县(市、区)四大班子成员联系所辖乡(镇、街道),组织现场办公、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资金保障,市财政设立300万元专项经费,筹措600万元建设资金,对工作扎实、社会影响力大、群众反响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给予重点支持;县级财政安排6000余万元工作经费,加大阵地建设投入力度,保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日常运行经费,保障各项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严格督导验收。采用重点督查与推磨互查相结合,“云”验收和实地验收相结合的方式,按照每月20%的进度,由各县(市、区)按月提请“销号”、上传资料。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指导组安排各地推磨互查、验收评分,每月月底对全市进展情况排名通报。对于排名靠后的,市领导直接约谈县(市、区)委书记,说明情况、限期整改。通过此项机制,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有效补齐短板,提升了整体水平。(陈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