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村村民在羊肚菌种植大棚里忙碌。洛绒尼玛 摄

两用种植大棚让江达村实现蔬菜、水果与羊肚菌轮种。洛绒尼玛 摄

开栏语


(资料图)

“千河之省”的四川,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涪江、沱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河纵横。江河源头区域,是一片什么样的生态秘境,又隐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即日起,四川日报全媒体推出“走进川江第一村”系列报道,探寻江河源头区域,讲述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故事。敬请关注。

•大渡河

掀开大棚,一种菌类特有的香气扑面而来。“可以收菌子了!”4月6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格宗镇江达村一处羊肚菌种植基地,村民李兰(化名)兴奋得要蹦起来了。

然而,几年前李兰还身在异乡谋生。丹巴县有“大渡河第一城”之称,可是,在大渡河与其支流江达河交汇的江达村,过去落后的交通条件、薄弱的产业基础等让不少村民“一走了之”。

“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江达村支书杨方云对村里近年来的发展感到自豪,“种羊肚菌,就是一个例子。”

正是羊肚菌等产业的兴起,让包括李兰在内的村民回到村里。从2014年到2022年,江达村的常住人口增长了两倍,人均年收入从5500元左右增长到1.4万元左右。

巨变

羊肚菌产业提档升级

常住人口增长两倍

巨变,从2014年左右开始。受益于各项帮扶政策,江达村的发展有了新动能:2014年,江达村次巴组通村通畅公路建成;2018年,江达村石笋沟通组路建成。道路的修建畅通了江达村和外界的联系,医疗、教育、住房等政策的实施让村民不再有后顾之忧。

产业,是支撑发展的核心力量。羊肚菌一直是该村的传统产业,但过去因为种植方式传统,缺乏先进技术,不能形成规模化种植。

“羊肚菌怕光,我们以前在黑色遮阳棚里种植。收了羊肚菌后,就种不了其他喜光蔬菜。”杨方云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口支援丹巴县的成都市成华区对江达村传统优势产业羊肚菌种植进行提档升级,新建了两用种植大棚,实现冬夏蔬菜、水果与羊肚菌轮种,每亩年增收约4000元。

顺着杨方云手指的方向看去,一排排大棚整齐地“长”在路旁,“黑色大棚里面种的是羊肚菌。菌子收完后,取下遮阳膜,就在里面种海椒。”

产业不断升级,村貌持续改善,江达村的变化让李兰于2020年回到村里。如今,她和丈夫除了种羊肚菌,还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办起养猪场,家庭年收入近10万元。

“返乡人员越来越多。”杨方云说,去年全村常住人口已达600余人,比2014年增长了两倍。

蓝图

“靠水吃水”吃出新花样

产业融合路越走越宽

“现在,我们种羊肚菌能挣钱,在家门口打工也有一份收入。”在新修筑的河堤旁,村民孙凤芳正忙着种花,一度想离开家乡的她如今打消了这个念头,“等旅游发展起来,游客多了,我要把家里的房子改成民宿。”

孙凤芳所规划的未来,也是江达村农旅融合的一个“注脚”。

行走在江达村,记者看到,江达河不仅修筑了河堤,还将用石块垒砌阶梯式水坝,种植水生植物,形成“层层跌水”的景观。眼下,江达村农旅融合的布局已初现:一条长约3公里的观光步道沿江达河而上。路旁,一株株梨树正待春风。

“这里有独特的水资源,还有别具一格的藏寨,两用大棚里还可以种植草莓。”江达村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项目现场负责人张彬介绍,以后江达村还将发展漂流、采摘等旅游项目。

对于未来,江达村绘制了美好的蓝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特色产业羊肚菌为支撑,发展系列农业旅游综合体,积极开发生态观光、滨水休闲度假、现代农业休闲以及康体养生运动等旅游产品,建成特色鲜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美丽宜居的产销游一体羊肚菌全产业链示范区。

记者手记

偏远村庄不冷清

采访中,记者对江达村支书杨方云忙碌的身影印象最为深刻。4月6日,他接待了好几拨人。没想到这么偏远的村庄,也会如此“热闹”。

说起村里的发展秘诀,杨方云认为既靠政策帮扶,也靠勤劳奋斗。10年前,他和几个朋友一起,在江达村承包了210亩土地,办起合作社,种辣椒、茄子等蔬菜。因为不懂技术、找不到销路,合作社当年就亏损了30万元,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带领村民致富的决心。之后的岁月里,他和村民依靠勤劳奋斗,也受益于各项帮扶政策,做大了产业。

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促使人口回流。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要将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好,产出更大效益,同时也要争取外部力量的支持。

我们相信,在杨方云的带领下,江达村村民一定会实现他们的梦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