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两天,很多财经博主都提到了一个词,那就是通货紧缩。

为什么都会提到这个概念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通过制造焦虑来获得流量,二是一些宏观数据符合了通缩的特征。

作为媒体,蹭一些流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过度制造焦虑,这样带给人们的除了焦虑还是焦虑。这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该做的事情。

宏观数据主要包括哪些呢?首先就是3月份的CPI(居民那价格消费指数),同比上涨0.7%,环比下跌0.3%,这是2021年10月以来的新低。其次,3月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5%,连续三个月扩大。

CPI与PPI双降,确实是符合通货紧缩的一个特征。再加上央行疯狂地印钞,但是却没有多少真正流到普通人的手中,这就说明消费者当前是比较谨慎的,相对于消费而言,他们更喜欢存款,用来应对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困难。

假如人人都存款,不消费,那么通货紧缩肯定就会到来,最终会出现一系列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场景。

可是现实是我们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物价下跌,反而是各类消费品价格的居高不下,特别是水果、蔬菜的价格,已经高到很多人买不起的地步。

我们以苹果为例,我们想象中很多苹果的价格也就3-5元/斤,实际上,现在5元/斤可能只是苹果的起步价,好的苹果价格已经达到了10元/斤左右。在袋子里装几个苹果就要几十元,这一点也不便宜。其他的水果也不便宜,比如:草莓、榴莲、车厘子等不是普通人能够天天消费得起的水果。

另外,不管你买的是外卖还是厨房调味料,都能感觉到价格的上涨。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3月份的CPI指数不太正常呢?我个人认为跟猪肉价格有较大关系。最近一年来猪肉的价格一直维持在低位水平。很多城市不到10元就能买到一斤猪肉,猪肉对于CPI的影响还是挺大的。假设现在的猪肉涨到了20元/斤,CPI可能会有较大提升。

但是对于居民而言,我们宁愿CPI保持低位,也不愿意花高价买猪肉,谁会跟钱过意不去呢?

那么PPI同比下降又说明了什么呢?这个统计范围要比CPI更广一点,它不仅受到国内的需求影响,还会跟国际需求以及原材料价格息息相关。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大环境都不太好,这也会导致国内PPI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落,这都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的。

作为创业者,我们可能需要关注这些经济指标的变化,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遵从商业的底层逻辑。只要我们做的事情是这个社会的刚需,而且跟同行具有差异化的价值,那么就没有必要杞人忧天!

如果我们具有强大的资本以及供应链能力,那么完全可以走低价路线。这个社会的二八定律就决定了低价路线永远管用,前提是我们的产品是消费者的刚需、高频产品。

在京东与淘宝二分天下的时候,拼多多强势杀出。拼多多能够让用户快速突破8亿的核心秘诀就是低价,没有低价就没有如今的拼多多。拼多多也再一次证明了,做大多数人的生意是没错的,虽然辛苦一点,但是只要客户足够多,也能成为一个非常大的市场。

如果我们的创业团队没有太多的资金与供应链,但是拥有很多创意设计的天才,也擅长营销,那么我们就要在商业模式上做努力了。无论是定位、营销,还是渠道搭建、品牌渗透等是商业模式能否成功的关键。

国内有很多新消费品牌就做得很好,值得大家借鉴。因为我们国家有一大批中产阶级,他们可能也喜欢买便宜产品,但是更会买一些相对品质高的,可以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比如说:云南白药牙膏、口腔鲨鱼牙膏、徕芬吹风机等。

假设我们是技术人员,拥有敏锐的技术洞察力,也拥有良好的技术圈人脉,那么完全可以去追风口,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变化,有风口的地方就有钱,这是不需要创业者过度担心的事情。

我们具体做什么,要看我们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和资源,可以选择的方向还是挺多的,千万不要被媒体的耸人听闻的报道给吓到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用颠覆式创新与新商业模式融合,全世界都是你的舞台!

在新商业的世界里,没有被淘汰的行业,只有被颠覆出局的企业,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颠覆与重构”上。

一家公司或者一位老板,如果颠覆与重构能力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创新力,哪有想象力;没有想象力,何来竞争力;要想破局突围,必须颠覆原有商业模式,重构新的商业模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