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福建的年味“闹”到“破圈”。

打开手机,百万甚至千万级播放的福建民俗视频“刷屏”网络。冲水、蹈火、闹田、踩街,圈圈绕绕的龙灯、火把照亮夜晚,游春队伍看不到头。从沿海到山区,各有各的“玩法”,眼花缭乱的特色民俗让好奇围观的网友们感叹:过年还得看福建。


(相关资料图)

福建年味“高调回归”

在福州,游神队伍走街串巷,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境”,引来许多民众走出家门上街围观;漳州请火节、“走水尪”,踏火踩水,热闹非凡;厦门火把节“油炬走境”的队伍蜿蜒如龙,场面壮观;在莆田,千年傩舞、万人龙灯、赤脚蹈火、攀爬刀梯等“上刀山下火海”式绝技,精彩刺激;在龙岩,走古事、闹春田、犁春牛、游刻纸龙灯等民俗活动带着浓浓泥土味,火热开年……

时隔三年,福建低调多时的年俗活动“高调回归”,全民狂欢让许多人直呼“过瘾”。民俗活动站上“C位”,福建的这个年过得热闹异常。民间民俗热潮精彩纷呈,各级政府部门的参与也为福建春节的火热添了一把火。

春节假期期间,福建省开展了200多场文博展览和非遗展示活动,赏花灯、看戏曲、逛庙会等传统民俗活动深受欢迎。

多地举办的大型焰火晚会为沉寂了许久的年夜献上一份视觉盛宴。农历正月初一,2023年海峡两岸春节焰火晚会在厦门环岛路黄厝沙滩登场,厦门、金门同放焰火。正月十五,“两马同春闹元宵”主题焰火晚会点亮夜空。

“两马同春闹元宵”焰火晚会。马尾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农历小年前,莆田市发布了一则倡议书,鼓励全民参与传承、宣传、推广莆田历史文化,参与到莆阳开春、闹春活动中。春节期间,当地重点推荐了22场闹春活动,并提前发布预告,收获了大量市民游客的“捧场”。

非遗民俗走上“C位”

灿若繁星,百花齐放,这个春节,走上“C位”的民俗活动有了比以往更大的展示舞台。尽管今天的人们不会像过去那样期待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但浓浓年味仍是大多数人岁末年初的“精神刚需”。

非遗民俗活动作为承载这种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是记忆中年味的“灵魂”所在。除了让民俗文化成为春节的不二主角,福建年味“出圈”的秘籍还有“人”。

福建地区有着悠久的节俗传统,国家级、省级传统节日类非遗项目已超30项。这些非遗技艺、民俗表演,皆生长于民间,传衍千百年演化而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而这也是在民俗传承中必不可少的“氛围土壤”。

在年味营造过程中,福建没有把非遗民俗高高“供起”,使其成为少数传承者的独角戏,而是让全民参与,使之成为一出高潮迭出的好戏,而非徒有其表的镜花水月。

“年味经济”强势复苏

春节的“破圈”不仅把年味拉回来,把文化传下去,还给福建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

据银联系统统计,春节假期期间(1月21日—27日),福建全省线下消费规模338.84亿元,同比增长11.5%。福建省文旅厅数据显示,福建春节假日累计接待游客2087.79万人次,同比增长25.4%;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36.55亿元,同比增长78.0%。

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本身就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力量。“造”年味,要造的不是民俗形式,而是让民俗文化“秀”出风采的机会和舞台。传统年味的回归需要时间,让年的味道历久弥新、年的记忆代代相传,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传承。用文化“搭台”,让经济“唱戏”,是年味传续的良性循环。

让每一个参与者都感受到传统的乐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让每一个传承者都有动力深入参与,使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如此,“非遗”民俗才能摆脱“遗产”老去的宿命,迸发强韧生命力,年味方得长续。

推荐内容